数字报

江苏南京:用智慧音符 奏教育“乐章”

2025-11-15 08:04:1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蹲点主题:教育数字化转型

蹲点点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课上,学生手绘的足球少年在AI赋能下,瞬间在屏幕上“活”了起来;课后,老师在数字评价平台上传学生的创意作品,就能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校外,学生使用各种人工智能软件,自己就能制作生态保护微电影……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南京中小学师生的日常。

“十四五”期间,南京成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20所,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在全国15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展望‘十五五’,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融合创新,全面推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高水平智慧校园建设。”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而这一图景的轮廓,已在部分先行探索的校园中初步显现。

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南京市力学小学,探寻智慧教育“新图景”的实践之路。

打造智慧环境,让世界成为“大课堂”

力学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智能机器人互动。力学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智能机器人互动。

10月21日上午9点,记者刚走进力学小学,校门口的一体机上,数字人小力便介绍起来:“你好!我是数字人小力,欢迎来到力学园……”从校名由来、学校特色到办学成果,小力娓娓道来,让人对这所学校有了立体的第一印象。

“在校园里,小力可是‘人气王’,大家都喜欢和它聊天。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不知道的知识,甚至还能主持节目呢!”一位同学笑着说。

拾级而上,红领巾展厅里,一批儿童创客机器人作品正在展示:“车库防进水智能系统”“物联网家庭语音医疗助手”“智慧枕头”……孩子们的创意五花八门。

课间时分,两名学生正在操作机器人,他们熟练编程,模拟现实生活中分拣搬运货物的场景。机器人从起始区启动,平稳穿越减速带,准确完成AI识别,将红色方块精准抓取并放入码垛区指定位置。

“这是履带式机器人,它能根据我们编写的程序执行任务。”学生闫煜颢介绍,“我们学校有一支创客团队,老师鼓励我们从生活中获取灵感进行小创作,再结合AI技术,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走在校园里,可以感受到技术正深度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录播教室可记录每一堂课的内容,便于教学回顾与研讨;“蒲公英教师研课中心”里,老师通过平台,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未来教室里,课本被平板电脑、无线答题器所取代……

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刘映川说:“我们致力于打造‘沉浸与体验’式的智慧环境,借助数字技术的连接性与创造性,拓展学习者的认知与活动范围,让整个世界成为潜在的教室、图书馆、博物馆或实验室。学生可以跨越时空,获得更加丰富、多元、全感的学习体验。”

新技术助力新课堂,让想象“看得见”

力学小学推出“AI教育评价平台”助力儿童研究性学习。力学小学推出“AI教育评价平台”助力儿童研究性学习。

上午10时,在力学小学力人校区五(4)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戴甜甜老师正带领学生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课。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你们能否通过小创造、小发明,用科技助力环保呢?”戴甜甜话音刚落,孩子们便热烈地分组讨论起来。随着灵感不断迸发,她又引导各组学生运用平板中的“豆包生图”功能,将小组的创意构想可视化。

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孩子们熟练地打开应用,输入对小发明的描述,生成对应画面。“我们想发明一款海底捡垃圾机器人,底盘采用履带,能在海底自由移动,它有一只长臂,前端配有抓手,可精准抓取海底垃圾……”学生徐高冉边描述边生成图片,“看,它就像海里的起重机!”

“这是我们设计的制冰机,能保护冰川……”“这个巨型装置用于空气过滤和加湿……”“这是我们为保护江豚设计的水质净化器……”随着一件件作品呈现,各组轮流上台介绍自己的创意。

“这个过程太有意思了!”学生范恩颂分享道,“原本觉得我们的创意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离现实很遥远。但通过AI呈现出来后,突然感觉触手可及,仿佛真的可以实现。”

戴甜甜感慨:“AI的应用,有效实现了学生想象力的具体化与可视化。这种‘从想到见’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和跨学科思考能力,对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

力学小学的学生在AI智慧操场上跳绳。力学小学的学生在AI智慧操场上跳绳。

40分钟的课程在讨论与探究中结束,但戴甜甜的工作还未完成。她打开“小米粒在成长”数字平台,上传各小组的创意图片与文字描述。平台迅速生成涵盖学生研究意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评价报告。

“只要学生在课堂内外有好的创意或作品,我都会及时上传。一学期下来,就能形成一份综合评价,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戴甜甜说。

“当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融入教育,如何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科教学,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力学小学党总支书记李琳说,“从去年起,学校全体教师开始深入研究AI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今,不少老师已大胆地将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还有评价改革。学校推出“小米粒在成长”数字评价平台,借助AI技术构建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画像,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撑。该平台自2024年6月搭建以来,已实现全校两百多名教师全员、全学科、全学段参与评价,累计点评6988人次,覆盖全校84.4%的学生。

AI覆盖“全场景”,激发创意赋能成长

在力学小学的校园里,提到AI,每个学生都能跟你侃侃而谈,人工智能不仅深入他们的课堂,更让他们的课后生活丰富多彩。

“上学期,我在老师指导下用AI创作了一部关于生态保护的微电影。影片中,因核废水排放,地球出现生态危机,我和‘大圣’潜入最大的核污染工厂,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摧毁排放系统,最终拯救地球。”说起自己的作品,五年级学生范恩颂一脸自豪,“哪怕我们只有10岁,也能用小小的力量守护地球!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藏着改变世界的勇气。”

四年级学生马郦鸥说,她用AI描绘出了心目中的理想校园。“我设计的力学小学,校舍呈‘L’形和‘X’形。‘L’形建筑包含教室、多功能室、图书馆、音乐厅等,以蓝色和橙色为主,蓝色象征知识的海洋,橙色代表阳光下茁壮成长。‘X’形是教学楼之间的道路,既是我们放松奔跑的跑道,也是休闲阅读的场所,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该有多快乐!”

“每个孩子心中都蕴藏着探索世界、创造未来的渴望。除了课堂应用,学校还构建了‘三大三小’儿童研学课程,实现AI对学生成长全场景的赋能。”李琳介绍,“上学期,本部三年级和力人校区四年级围绕《小米粒趣玩AI》《与AI一起成长》两大主题,700多名学生形成了700多个小项目和成果,做到了‘面向每一个,人人会创造,个个都出彩’, 孩子们上面提到的作品,就是这次实践的成果。”

学校还积极联动南京高校人工智能中心、实验室及相关企业,首批挂牌13个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构建数字教育的“朋友圈”。

为了让孩子们不仅能“玩转AI”,更能理解AI背后的原理与逻辑,今年10月起,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人工智能、善用人工智能。与此同时,学校组织两个校区二至六年级近3500名学生,结合自身使用AI的经历,共同创编的《小学生AI使用伦理手册(儿童原创版)》10月已经正式出版,并作为新学期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学习用本。

“当孩子们既能掌握前沿工具,又心怀科技伦理,教育便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更为宽阔的成长跑道。”李琳说,面向“十五五”,学校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打造“力学知网”等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体验室,努力培育驾驭智能时代的卓越人才。

记者手记

一校之窗,见教育之变

力学小学二年级“小叮当课间操”儿童研究成果展示。力学小学二年级“小叮当课间操”儿童研究成果展示。

在力学小学,技术正深度融入教学、评价、管理和学生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当孩子们用AI制作微电影、设计理想校园时,他们习得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人机协同的创造力。

从一所学校看一座城。力学小学的实践,折射出南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布局。从“十四五”大力建设智慧校园到“十五五”将深化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融合创新,南京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实现从“设施建设”到“深度融合”的跨越。

当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创造性成长,当AI不仅改变教学方式,更激发学习本质,教育的样貌正在被重新定义。相信未来每个孩子都能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获得更适合自己的成长跑道,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