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麦浪泛金。十月的浦口区响堂桃源谷,在连绵山峦与丰收田野的环抱中,不仅绽放着乡村的生态之美,更成为南京市浦口区探索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场,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未来发展的研学活动在此温馨启幕。
11月9日,南京大学南京校友会不动产分会“走进”系列活动首站落地浦口响堂,数十位来自不动产及相关领域的南大校友齐聚这片山谷,暂别都市喧嚣,在半日时光里沉浸式“读懂响堂生活,解码城市更新”。
主题分享:文化赋能城市空间
上午10点,在响堂村乡村讲习所,南京大学南京校友会不动产分会名誉顾问、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教授,以“文化赋能城市空间”为核心展开分享。结合浦口区在城市更新中的探索实践,陈教授用深厚学养与生动案例,为校友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案例生动的精神盛宴。
“城市更新,并非冰冷的推倒重建,它关乎城市记忆,是一代代人生活印记的温情相传。”陈卫新教授以数个曾在南大课堂上引用的生动案例,将科巷菜场的活力焕新、甘熙故居古戏台的古今交融、浦口火车站片区的规划期待纳入分享,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敬畏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以创意为桥、以设计为媒,尤其注入文学叙事般的想象力,为旧空间注入新灵魂,最终实现“功能再生与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这场分享不仅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触,更让校友们清晰看到浦口区在城市更新领域的独特思路与扎实成效,引发阵阵共鸣。
实地探访:感受响堂更新实践
实地探访环节,三十余名校友沿响堂蜿蜒村路漫步,亲身感受浦口城市更新的代表性空间。曾经朴拙甚至略显破败的乡村建筑,在设计师巧思下,既守住了乡村的原生风貌,又配备了现代生活的舒适与美学,变身成为备受青睐的特色民宿;在回艺SPACE,艺术、创意与浦口的自然生态无缝融合,传统乡村元素与都市审美碰撞出奇妙火花,直观展现了浦口区“艺术点亮乡村”的实践成果。
一路行来,山谷间金黄的稻田与暗香浮动的桂花相映成趣,原始乡村风光与精心更新的空间交错呈现,这幅恬静又充满生机的画卷,正是浦口乡村发展理念的具象表达。校友们纷纷用镜头记录秋日浦口的美好,更深刻体会“响堂模式”的核心:响堂从未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基于对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尊重,以“针灸式”微更新引入契合的文化业态与生活美学,让古老村庄在保持独特气质的同时,焕发出“可感知、可体验”的新活力,成为“新乡村生活范式”的典型样本。
此次南大校友响堂研学行,不仅为校友们提供了亲近浦口自然、交流合作的机会,更让浦口区借助专家的理论指引与团队的实地考察,进一步梳理了城市更新的“浦口做法”。未来,浦口区将继续以响堂等特色村落为抓手,深化“艺术点亮乡村”的发展路径,让更多乡村与城市空间在守护记忆中拥抱未来,让浦口的每一片土地都能绽放独特魅力。
在这片秋色浸染的浦口山谷中,关于城市与乡村未来的思考,正如同那金黄的麦浪,生生不息、向阳生长。
通讯员 浦轩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