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当“3A”音乐量产 更应坚守“创作主场”

2025-11-14 07:35:3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魏赛男

最近,“3A”音乐在各大视频平台接连推出,强势“破圈”。

所谓“3A”音乐,即通过人工智能(AI)作词、作曲,再以AI生成画面,最终完成的音乐视频作品。比如,B站UP主“漫游会议室”创作的《西游记》系列相关作品就很具有代表性——由孙悟空和黑熊精“演唱”的歌曲,获得超500万的播放量。点开那些热度较高的音乐视频不难发现,无论是虚拟角色的“唱功”表现,还是词曲的完整度与流畅度,完全不输真人的创作水准。

网友在惊叹AI超强模仿能力的同时,也表示了担忧:当AI轻松玩起音乐创作,会否对原创音乐造成冲击?音乐创作的个性与深度,又会否因此滑坡?应该说,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但也不必过虑。

当前,AI创作本质上仍是基于现有数据的学习、模仿与重组。它能高效产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标准件”音乐,甚至达到行业内的“良好”水平,但始终难以突破“复制”的樊篱。它能模仿成熟的音乐风格,却无法注入基于真实生命体验的悲喜嗔痴,更难以传递藏在旋律背后的思想情感。

一首歌,能否传播得更广、更久远,往往不是因为精美的技术呈现,而是由于触及了人性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恰恰是“3A”音乐难以抵达的高度。正如时下流行的AI主播和虚拟数字人,起初凭借新奇感收获了不少关注,但久而久之,其生硬的表情、缺乏温度的表达,便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归根结底,AI或许能完成技术层面的所有工序,却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在艺术创作中所融入的生命感悟和情感温度。

AI的普及,对音乐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技术解决了“如何创作”的问题,音乐工作者更应坚守创作的“主场”,思考解决“创作什么”以及“为何而创作”等深刻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3A”音乐非但不会带来创作危机,反而将音乐工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潜心提炼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这才是人类创作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人机协作会成为音乐创作的常态。在这场合作中,人类的角色应是驾驭艺术航船的“水手”,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赋予音乐作品以灵魂与永恒生命力。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