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把教师“减负令”落到实处

2025-11-14 07:32:4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孙君文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值勤等非教育教学任务。这道“减负令”精准切中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痛点”,进一步彰显了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政策导向。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但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基层教师被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杂事所困扰,从开会、迎检到借调、打杂,林林总总。这些额外负担占用了教师备课、教研、辅导学生的宝贵时间,让人不堪重负,甚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有教师坦言,“一天上6节课不觉得累,累的是各种非教学事务对工作热情的消耗。”

究其根源,教师的“额外负担”源于内、外双重压力。一方面,校园安全、教学质量、学生心理健康等与教学事务密切相关,但各类检查、“留痕管理”过多过密、层层加码,徒增形式主义负荷;另一方面,校园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特殊节点,常被赋予过多延伸职能,有的部门将学校视为承担社会事务的“便捷接口”,把教师当成“万能抓手”,导致“家校共育”等理念在执行中被异化。可以说,职责边界不清、“主业”与“副业”混杂,是“杂务”压倒“业务”的深层原因。

要真正为教师减负,就必须“正本清源”。“正本”,首在“清源”。此次《通知》的亮点,在于提出“严格执行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年度清单管理制度”和“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这一政策设计,旨在从源头过滤无关任务,犹如一道“阻拦网”,有利于划定教师职责的清晰界限,能让教师心无旁骛地扎根讲台,把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研究教学、关爱学生、提升自我。

也应看到,从一项政策出台到真正落实见效,需要付出扎实努力。之前,中办、国办就曾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取得了相当成效。但个别地方仍存在有令不遵、执行打折扣等现象,形式主义之风并未得到根除。将“减负令”落到实处,离不开全社会齐抓共管——守护校园的宁静与纯粹,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尊重教师的专业时间,就是尊重教育的本质。这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形成共识、营造合力,它不仅关乎工作量的“减法”,更关乎教育生态的“净化”。

我们期待各地以落实《通知》要求为契机,真正卸下教师肩上不应有的额外负担,还校园环境以纯粹。毕竟,当我们把宁静的校园还给教师,也就是把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课堂还给了每一个孩子。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