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艺谭——新大众文艺:时代语境与南京发展路径”座谈会举行——每一个南京人,都是城市故事的“执笔人”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王峰 实习生 赵韵涵
从短视频、微短剧,到网络文学、线上直播,再到AI共创作品,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新大众文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日前,“钟山艺谭——新大众文艺:时代语境与南京发展路径”座谈会在南京市文联举办,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分享,从现象观察到路径建议,多位专家、创作者共同探讨新大众文艺在南京发展的多元图景与未来可能。
从“庙堂”到“旷野”
文学短剧、脱口秀等“百花齐放”
本土短剧团队不断产出优质作品、素人作家用笔墨讲述南京故事、脱口秀演员用幽默展现城市烟火气……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正通过新大众文艺实践,不断擦亮秦淮文化、长江文化、金陵画派、南京白局等文化符号。
“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或者是想给下班后的生活找些事情做,不因整天碌碌无为而难过和心慌……”作为幕府山街道一位基层工作者,谢文龙笔耕不辍,以朴素之笔展现一个南京人的日常,以及他对充满烟火气幸福生活的热望。经过多年积累,他已成为江苏省作协会员,在第一本书《扣住幸福时光》出版后,其第二部作品《我在社区当书记》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南京,竖屏短剧和脱口秀创作同样出彩。
据稻草熊娱乐集团中短剧业务负责人贾琼介绍,该公司在以IP为核心聚焦长视频产品的同时,以多赛道优质内容促进多元化发展,其中就包括通过内容锚点、题材创新等措施开拓微短剧赛道。“长剧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持续深耕,而短剧作为战略补充,我们要躬身入局。”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专门成立了中短剧业务部门,今年4月份成立、6月份正式投入生产,目前已播出多部横屏短剧和竖屏短剧,均取得不错的反响。
从“庙堂”走向“旷野”,从“精英创作”走向“万众共创”,新大众文艺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作为一名脱口秀演员兼“无名喜剧”负责人,黄叔豪目睹了南京的脱口秀行业走向火热的过程。
据介绍,早在2017年,南京就开始出现脱口秀演出活动,“无名喜剧”也正是在那一年成立的。经过多年实验与摸索,南京的脱口秀生态已逐渐成熟,不但每天都有演出,南京的演员更是不断登上更大的舞台,包括《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和《奇葩说》等,“在各类卫视和网络节目中,也能看到南京演员的身影。”
从“受众”到“作者”
表达更丰富更多元
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兴起,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形式翻新,其本质是一场关乎文艺创作主体、传播方式和审美范式的深度革命。
在座谈会上,专家们就如何认识、理解并引导好这股新兴的文艺力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大众文艺的‘新大众’是文艺的主体大众,而人民既是受众,又是表达的主体。”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它再次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及其在文艺创作当中的主体性地位。
谈及新大众文艺的“新文艺”,汪政列举了宁夏西海固、湖南清溪村和东莞文学院三个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基地”。他说,没有东莞文学院就没有打工诗人;没有西海固文学,手机写作也不能成为非常壮观的景象。就像没有民歌就没有词没有曲、没有说书人就没有话本小说一样,这些都是对主流传统文学新的补充。
与新大众文艺相伴相随的,除了新的创作主体,还有新的技术媒介、新的内容形式、新的传播渠道。
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看来,新大众文艺具有创作主体广泛、文体创新、传播载体有所拓展等特征。也就是说,创作不再是文艺工作者的专属领域,任何人无论其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成为文艺创作者;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体规范,而是根据创作内容和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体裁和元素,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等等。
“2000年初,互联网用户生成,新大众文艺事实上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期的论坛、博客甚至QQ空间,都已经具备了新大众文艺的很多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晓指出,经过不断发展,新大众文艺已发现和探索出一些新的创作形态,大家也由此看到了新大众的全新面貌。
从“思想”到“市场”
精品创作与大众参与协同发展
在座谈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新大众文艺已成为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尤其是在直达民众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实践。
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章旭清看来,今天思考新大众文艺实践,依然离不开“谁在表达”“如何表达”“为谁表达”“表达什么”这样的核心问题,即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平衡。
“文艺需担负一定的教育作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宗英结合AI时代背景,分享了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的思考。她说,新大众文艺需秉持“回归生活本质、坚守艺术初心”的创作理念,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审美高度与文化普及的统一。陈晓则提出,相对传统文艺创作来说,新大众文艺不仅要“下沉”,更要“上升”,不能忘记作品本身的深度;既强调多元,更强调选择,构建精品创作与大众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我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有很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书写的温暖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或者创作的素材。”在谢文龙看来,读者在欣赏一部作品时,会有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即借助书本或者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创作,从而跟作者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作者在作品中要给人光明与温暖。
从“厚度”到“活力”
新大众文艺给南京带来“新景观”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指出,新大众文艺创作不能停留在对文化符号的表层借用,而是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用今天的话语体系、审美情趣和技术手段进行重新诠释,让秦淮河的风雅、明城墙的厚重、金陵文脉的绵长,都能在短视频、网络文学、AI艺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古韵”与“今风”的有机融合。
古都南京拥有“天下文枢”和“世界文学之都”两张文化名片,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创新活力已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和灵感源。如何找到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要将“共创”落到实处,让更多群体走到新大众文艺创作中,激发其作为创作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章旭清建议,新大众文艺实践不能只局限于作品本身,可以努力开拓其边际效应,比如发动新大众力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南京元素融进“跟着电影去科普、跟着电影去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等边际资源的开发中。
南京是稻草熊娱乐的大本营,该公司将南京作为重点选材和选景的方向,把南京的历史故事、城市地标、方言特色等融入中短剧产品中,以更多维的形象展现在大众视野中。据贾琼介绍,根据马伯庸的同名IP改编的《两京十五日》,是一部讲述朱瞻基与小捕快从南京赶回北京的船运公路片。
近年来,“无名喜剧”也在尝试将南京话的韵味带上舞台,让表演更接地气,让幽默更有地域的温度。“南京是一座有故事、有性格的城市,它既有文气,也有生活气。”在黄叔豪看来,一个城市的脱口秀生态,能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而南京观众的幽默感,往往是温和的,带点反讽,却又不失真诚。正是这种气质,让南京的脱口秀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汪政表示,新大众文艺为南京提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赛道,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景观”,比如南京地铁有一站地下通道的指引不再是冷冰冰的路牌,而是用上了新媒体,将与南京密切相关的《红楼梦》全部以动画形式呈现。此外,随着文艺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新大众文艺也同时呈现了“城市更新中的新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与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