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实习生 赵韵涵
2026年,全国首个以“虫艺术”为核心的生态文化艺术公园“虫子谷”,将在南京老山脚下亮相。这个由著名艺术家、设计师朱赢椿联合众多热爱自然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设计师等打造的虫子主题自然与艺术社区,将为全年龄段的自然与艺术爱好者提供科普、研学、艺术教育、自然观察等文化旅游服务,向公众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与行动。作为“虫子谷”的“先导片”,一场名为“虫遇·在虫子谷与虫相遇”的展览,目前正在熙南里陶谷公园举行,策展人正是朱赢椿。这意味着他与自然相遇的艺术实践,从纸上走向广阔大地。
诗文绘画俱佳,虫子成为“艺术大师”
没有宏大的装置,全是一个个“艺术家”铺陈在大地上的作品:被蚂蚁爬过的宣纸、瓢虫踩出来的墨点、蜗牛拖出的银线,连落叶上的虫洞都变成作品的一部分。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展览由虫子画、虫子诗、虫子文和虫子家构成。
一幅幅虫子画展示了一个个“抽象派画家”的特殊才能,它们以果汁为颜料,以触角为画笔,以挪移为技法,在宣纸上自由挥洒出自己的写意风格;在叶面、树干、墙壁上爬行、啃咬留下的食痕,则如刀刻的版画,苍劲而有力。
身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虫子们成了“性灵派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中书写生命之歌。蜗牛漫步、蜘蛛织网、瓢虫飞舞、木蜂鸣唱……它们遵循自然的法则生活,留下长长短短的痕迹,就像一行一行诗句。
虫子文是一本从土地上生出的生命之书。逾百种虫在半亩田中持续耕耘,历时15年,最终集成千行文。其形其韵,兼具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之美。这一书写形式完全源自虫子在叶子上啃噬留下的痕迹,形似人类文字的符号。受其启发,朱赢椿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收集,以微妙且个人化的方式将它们留下的符号保存下来,创作出一系列被重新解构的作品,以此记录和致敬小生命们行走的一段不平凡旅程。
在自然界中,虫子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建造家园,并凭借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直觉,选择合适的位置、材料和结构,搭建出符合生存需求的家。所以,相比起虫子画、虫子文,展览中的虫子家更具有形态之美和装置之美,完全是被作为自然之物移植于展厅。或挖掘地道,或编织蛛网,甚至是在树叶上构筑巢穴,这些精致有序的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巧的设计和构思,让人们不由得停下脚仔细端详,与自然万物对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请来了不少“参展艺术家”:二十八星瓢虫,背上有二十八颗黑色斑点,喜欢以茄科植物为食;玉米象,俗称米牛,喜欢穿饰有圆形斑点的暗褐色衣服;身材壮硕的木蜂,一对翅膀泛着彩虹色的光;眼睛总是睁得很大的桑天牛,像戴着墨镜,其触角就像两个辫子,常用两个前肢不停地梳理……
“虫遇”展览现场运营负责人戴巳凡告诉记者,每天前来看展的人很多,他们还接待了一些研学团队,一些美术老师也会带学生来参观。
对话微小生命,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被朱赢椿的虫子世界治愈了。”“大自然真的美好又奇妙……”前来观展的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情感共鸣。
“很喜欢这个理念,大家都是邻居。”网友“西木西木”表示。在网友“窗边忘日抄”看来,不同于别的艺术作品展,这次的展品是由人与虫共同完成的,甚至可以说,虫完成了创作的主体,而人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
对大家来说,与虫子相遇,就意味着一次与微小生命的对话:要学习在微小之处看见浩瀚,在平凡之中听见回响;要以温柔与好奇的目光去相遇更多未曾谋面的生命,等等。
“当我们放低目光,世界的尺度随之改变。那些在枝叶间行走的身影,在泥土中书写的痕迹,无疑构成了另一种被忽视的秩序。而它们正以最朴素的方式生长、劳作、建造、表达,让存在本身成为最真切的艺术。”朱赢椿正是以温和而平等的姿态介入其中,以观察为生活,以共处为方法,不主宰,不塑造,而是倾听、陪伴、记录。
据朱赢椿介绍,早在15年前,他就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两座废弃厂房改造成工作室,后经一番修整后,在四周开辟出半亩土地,开始栽种花草、蔬菜、瓜果。与此同时,这片土地也迎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访客,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很多思考与认识的虫子们。它们在叶片、枝干、墙壁、泥土上留下各式各样的痕迹,也留下生命自然而然的表达。
“虫子们持之以恒地以本真的方式生活、创作,也启发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朱赢椿发现,在虫子与人的共处之中,艺术变得朴素、真实,他先后推出获“世界最美图书”特别奖的绘本《蚁呓》、绘本《蜗牛慢吞吞》、图文日志《虫子旁》等“虫系列”作品。其中,《虫子书》全书无一汉字,对虫子们的自由创作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
与此同时,与“虫系列”图书内容互相呼应的当代艺术展,开始在英国、德国、美国以及国内多地举办巡回展览,均因引发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节奏与意义而受到广泛好评。
从纸上到大地,打造生态文化艺术公园
以虫子为载体,朱赢椿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新奇而广阔的空间。在不断从纸上走向广阔大地过程中,将于2026年启幕的虫子谷,由朱嬴椿与浦口城建集团共同发起,将成为他与自然相遇的又一次艺术实践。项目由他和众多热爱自然的艺术家、科学家、设计师共同打造,将成为全国首个以“虫艺术”为核心的生态文化艺术公园。
据了解,该项目突破了传统展柜的方式,依托老山生物多样性资源和老山北麓山野资源,以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种群栖息和观测为特色,结合自然生境、虫鸣农场、虫子博物馆及艺术馆群落等功能区,构建一个立体的、鲜活的虫子生态和虫子世界;面向全年龄段的自然与艺术爱好者,提供科普、研学、艺术教育、自然观察等文化旅游服务,向公众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与行动。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美术馆。虫子谷将推出虫子博物馆、虫子艺术馆、虫子街区、自然学校、艺术农场等项目。其中,自然学校包括研学、宿营、田野课程、实验室、手工坊等;虫子博物馆包括蚂蚁城市、超级蜂巢、蝴蝶世界及系列展览与活动;虫子街区将有主题餐厅、咖啡店、书店等;虫鸣农场将有森林剧场、树屋营地等。
届时,在老山这个丰富物种栖息之地,大家将能全方位体验奇妙的虫子世界,发现自然与日常之美,用生命的力量感悟另一种生命。
“在那里,还会有更多未曾谋面的生命,等待我们以温柔与好奇的目光去相遇。”朱赢椿表示,期待在那里遇见更多的虫子,观察它们的生活痕迹,也期待新的创作在那片自然中慢慢生长。
本组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