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圆满落幕,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既是当前工作的行动指南,更是面向2035年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干担当把“规划图”变为“实景画”,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篇章。
实干担当需锁定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战略任务的首位,并部署了“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方面重点任务。经济发展任务繁重,涵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多个领域。既要推进化工、机械、造船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又要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还需着力促进未来产业的融合创新,例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锁定关键突破点,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落实三方面发力,对认准的方向坚定不移,对定下的事项一抓到底,通过系统性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敢担当、善作为,跑好历史接力棒。
实干担当应坚定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十五五”规划建议,有46次提到“科技”,61次提及“创新”,6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字里行间皆是国家对科技的战略重视,更标注了从“跟跑追赶”到“原创引领”的转型航向。一是要“啃硬骨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让科技命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场上的现实生产力,形成产学研用紧密联动的闭环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肥沃土壤。最后是让科技的红利直抵民生。从智慧医疗到智能农业再到数字政务,让科技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让民众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实干担当需找准找实“民生福祉改善”的这一着力点,在基层一线锤炼“绣花功夫”。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基层民生工作确立了根本指导原则。这要求党员干部将群众需求铭记于心、抓在手上。在实践中,党员干部要以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基层,用“脚底板”丈量民情,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热点,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方能将民生温情传递至群众心坎。
蓝图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党员干部作为“排头兵”,唯有脚踏实地实干担当,方能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