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充电站”,既助求职“充电”,也助创业“放电”
雨花夜校:点亮“八小时外”的技能成长之光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洁尘
通讯员 刘建宇
华灯初上的傍晚,正是忙碌一天后的休憩时光,在雨花台区的不少街道,“雨花夜校”的教室内人头攒动,一派勤奋学习的场景。
日前,在西善桥街道的夜校课堂上,28岁的待业青年王明正操控无人机完成精准悬停。“之前找工作总碰壁,是夜校的无人机课给了我新机会。”这两天,凭借夜校学到的技能,王明已经收到了企业的面试通知。
今年以来,雨花台区人社局锚定“稳就业、促创业、强技能”的民生主线,联动各街道园区打造了社区夜校的就业服务品牌,以精准供给的课程、贴心暖心的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锁新技能、拥抱新可能。
“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像‘私人定制’一样设计课程。”雨花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前期调研到课程打磨,“雨花夜校”的每个环节都紧扣居民“急难愁盼”。雨花经济开发区便民服务中心考虑到职场新人、全职妈妈等群体的“工学矛盾”,设计了短视频制作、AI办公等“灵活课表”,从拍摄剪辑到直播变现,让不少学员学会了“用手机赚钱”。
为了让夜校“更接地气”,雨花台区建立“人社主导、街道落实、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整合了人社、高校等部门资源,使得夜校呈现“一街一特色,校地共联动”的面貌。西善桥街道的无人机、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在开课之前就与就业岗位推荐挂钩,短短一期培训结束,就帮两名学员找到对口岗位。雨花经济开发区夜校的脸绘艺术课,则将传统技艺与市集摆摊结合,学员们学到手艺后,立即就大胆走上市集摆摊创业。
“80后宝妈”廖思琴就是“家门口就业充电”的受益者。今年夏天起,她在板桥街道鸿创城的“雨花夜校”为自己的创业“充电”。作为夜校“短视频训练营”的学员之一,廖思琴学得格外认真,也从中受益不少,她说:“网店的产品展示很重要,我之前自己拍的图片和视频都太粗糙了,学了几节课后,水平飞速提高,这‘夜校’真是办到了我的心坎里。”
廖思琴用掌握的新技能打理自己的网络小店,视频剪辑技能的“大幅提升”,让她制作出的产品视频有模有样,在网店里“补货”时得心应手。她说:“夜校的课程里,短视频训练营、零基础变身小摊主训练营、AI办公及副业提速、电商实战秘籍,我一下子报了4个班。”
如今,夜校已成为雨花台区居民“八小时之外”的成长新空间,而且夜校不是“上完课就散场”,各街道将夜校服务一直跟进到底。雨花台区人社局强化“服务不断线、成长不停步”,推动夜校从“短期培训”向“长效赋能”转变。分散在全区的夜校不仅建立了学员“成长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更精准记录参训课程、技能掌握情况及就业意向,实现“一人一档、精准对接”,引入职业指导、政策解读等配套支持,帮助学员明晰职业路径、提升就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该区还联动各街道定期摸排企业用工需求,优先推荐夜校学员上岗,家门口的“就业充电站”不仅能“充电”,更能就业。该区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全区正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街道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技能培训更精准、服务更暖心、成效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