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免密支付”功能,应审慎为老年人开通

2025-11-12 07:31:4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曹丽珍

“前两天,我在手机上打算订一张火车票。选好时间和车次后,我还没考虑好,页面就显示已经免密支付成功,扣费66元。好在经过沟通,平台补偿了电子券,但这免密支付肯定有漏洞。”提起前两天的一次订票经历,南京市民陈女士仍有些愤懑。

陈女士的事例并非个例。日前,针对公众关注的免密支付安全问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其官网重磅发声,从支付服务主体和用户两个角度提出倡议,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开展,为“免密支付”加上一道“安全锁”。

尴尬:“免密支付”看似便捷却藏安全隐患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免密支付”成了不少人的支付首选。

所谓“免密支付”,即不需要密码即可完成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而推出的一项功能。用户开通该功能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实现直接扣款,大幅缩短了交易时间,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户提高了结账效率和客流周转率。

但是,“免密支付”若被不法分子利用,也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给用户造成资金损失。

11日中午,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免密支付”,页面随即显示有4.5万多条与此相关的投诉记录。在网友的投诉案例中,部分涉及老人和孩子。

对此,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认为,“免密支付”功能开通步骤不严谨、太过简单甚至“隐蔽”,一旦开通便可直接消费,不需要进一步验证,这是其带来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其次,“免密支付”虽设置了单笔支付上限金额,但支付频次不设限,高频盗刷也可能给用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此外,部分平台或应用在取消“免密支付”方面没有尽到明确的途径告知义务,造成开通容易取消难,由此产生投诉和纠纷。

倡议: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如何更好地消除“免密支付”的安全隐患?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一份关乎支付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倡议。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表示,一直以来,“免密支付”在提高支付便捷性的同时,其所伴生的安全与盗刷风险、授权容易取消难等问题也引来市场关注。发布倡议,旨在强调“免密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行业与用户共同努力,筑牢支付安全防线。

记者注意到,该份倡议从支付服务主体和用户两个角度分别提出倡议,前者重在规范授权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后者则强调应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针对支付服务主体,倡议提出,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其中,在用户开通环节,应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通过显著页面完成用户开通意愿确认以及“免密支付”协议签订,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倡议强调,支付服务主体应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在防范资金损失风险方面,倡议提出,当用户的交易模式与日常消费习惯发生不符等异常情况时,支付服务主体应及时进行拦截或二次验证。

针对个人用户,倡议强调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尤其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关注交易提醒,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停账户。

提醒: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核对账单的好习惯

“‘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初衷是提升用户体验,方便支付,但现实是,确实有不少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经济损失。”江苏联盛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曙光说,他接触过与“免密支付”相关的纠纷,绝大多数与“被免密”有关。

他告诉记者,去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在自动续费等新支付领域产生的新问题也有细化规定,这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

吴曙光认为,平台、商家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醒目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等支付方式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关闭方式,有关部门也应健全监督治理机制,推动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良好的市场秩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他进一步提醒,如果消费者主动开通“免密支付”等功能,一定要定期核对账单,确保每一笔都是自己的真实消费,防止账户资金被盗刷。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