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精准服务让高校毕业生在南京“生根发芽”

2025-11-12 07:25:1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精准服务让高校毕业生在南京“生根发芽”

托举

▲“就”在金秋 “职”达未来——江苏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暨南邮2026届秋季专场招聘会在仙林校区举行。通讯员 毕莹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就”在金秋 “职”达未来——江苏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暨南邮2026届秋季专场招聘会在仙林校区举行。通讯员 毕莹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蹲点主题: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

蹲点点位:南京财经大学

“这次找工作倒不一定要是金融企业。”在10月31日举行的栖霞区秋季引才校园行南京财经大学站专场招聘会上,金融学应届毕业生许卉没有走向熟悉的证券或银行展台,而是停在一家半导体公司的招聘位前。许卉手中的简历上,“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等经历被清晰标出——这些并非传统金融课程的内容,而是她主动储备的“跨界筹码”。

▲向栖霞·享未来2025年栖霞区秋季引才校园行南京财经大学站专场招聘会举行。122家用人单位带来财经证券、工商管理、数字科技等多类岗位,吸引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求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向栖霞·享未来2025年栖霞区秋季引才校园行南京财经大学站专场招聘会举行。122家用人单位带来财经证券、工商管理、数字科技等多类岗位,吸引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求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在这场集聚了半导体、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百余家企业的招聘会上,越来越多财经背景的学子手持各类技能证书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产业天地。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择业和用人观念引导,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青年大学生留“邺”专场招聘会在南京阿里中心飞碟广场举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青年大学生留“邺”专场招聘会在南京阿里中心飞碟广场举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爱军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持续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兜牢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底线,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向好,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匹配 招聘会上的“双向奔赴”

南京财经大学招聘会现场人气十足,每个展台前都聚集着咨询和投递简历的学生。南京高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刘帆面前,等待面试的同学排起了长队。

“同学,你会计专业还辅修了数据分析?这份实习报告做得很细致。”刘帆的目光在一份简历前停下,眼中流露出赞许。她身旁的“会计助理”岗位需求表上,“熟悉产业财务逻辑”被红笔醒目圈出。

“我们公司正冲刺IPO,财务岗不只是记账,得懂半导体产业链的成本核算逻辑。”刘帆说道,“之前从南财招的毕业生专业扎实,还有人主动学了供应链金融知识,这种‘金融底色+产业认知’的复合能力,正是我们急需的。”

这份“急需”与“满足”的高效对接,背后是栖霞区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彭蓉的前期努力。在与南京高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常态化对接时,她精准捕捉到企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随即邀请他们参加了这场招聘会。结果证明,这次匹配直击靶心。

不远处,南京电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事主管张先生刚送走一名咨询学生。公司正在开拓东南亚市场,展架上“国际贸易会计”岗位明确标注着“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六级优先”。“去年招的南财本科生,英语基础扎实,还自学了商务英语,现在已能独立对接海外业务。”张先生对招聘效果充满期待。

精准匹配的成效在南京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同样得到体现。“我是南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看到你们招聘生物产品销售代表,我觉得特别对口。”李晓晓向企业人事专员陈欣递上简历,语气中充满自信。“我们在专业课上学过食品成分配比、生产工艺流程,这些知识让我能够准确理解你们生物产品的技术特点,在向客户介绍时也能把产品优势讲清楚。”

“确实很匹配。”陈欣翻阅着简历频频点头,她说,生物科技企业的销售,既要懂专业技术,又要能把产品价值传递给客户,“南财的食品专业背景,正好符合我们的要求。”

学生与企业的一致好评,源于南京市人社部门服务的精准对接与持续深耕。“十四五”期间,南京高频举办校园巡回招聘、行业专场招聘、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定制化”“小而精”招聘活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赴北大、清华等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开展“魅力南京”系列校园招聘推介活动。2021年以来,南京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会7700余场次。

南京不断优化完善“宁聚”政策服务体系,注重从保障人才安居、激励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综合施策,为集聚青年人才在宁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环境。2021年以来通过落实“住房租赁补贴”“求职补贴”等政策服务,发放相关补贴超30亿元,增强在宁就业发展意愿;实施全要素跟踪式创业扶持,遴选优秀大创项目900个、资助1.5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及各类创业奖补超6亿元,支持青年大学生在宁起步创业;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及时兑现社保补贴等有关惠企政策逾4.5亿元,助力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岗位。

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更大力度筹集高质量就业岗位,高频举办“一校一主题”精细化招聘活动,持续优化“人社服务高校专员”机制,推动人才与企业从“面对面”到“心贴心”。

就业指导 简历诊断台前“破局”

在招聘会另一侧的简历诊断区,就业指导专家汪磊面前排起了队。他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分析简历结构、提炼经历亮点、点拨求职方向。对许多学生而言,这份薄薄的文档不仅是给企业的第一印象,更是一块决定能否敲开职业大门的“敲门砖”。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张田林在展台前仔细修改简历。他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在简历封面贴上彩色标签,清晰标注出关键的实习经历和技能证书。“就业竞争大,简历得改了又改。”他笑着说,“我找了优秀模板当‘骨架’,再填自己的经历当‘血肉’。”虽然专业与金融不直接相关,但张田林在实习中主动学习了企业合规流程,还考取了食品安全管理师证书,“企业更看重综合能力,我得让自己更全面。”

金融科技专业的成至诚带着一份“跨界简历”来到展台,上面醒目地标注着“AI风控模型实践”“新媒体运营经历”。他告诉汪磊:“我大二就跟老师做风控模型项目,还帮基金公司运营小红书账号,涨了两千多粉。现在不会只盯着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岗、制造业的数字化财务岗,我都愿意尝试。”汪磊点头赞许,并帮他进一步优化了项目经历的表述,使其成果更具象、更能吸引HR的目光。

这些场景,是南京市就业指导服务提质增效的缩影。

今年,我市遴选了100名涵盖职业指导、人力资源、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组建“就业指导专家团”。他们定期进入高校,开展一对一咨询、简历诊断、模拟面试等服务,帮助学生厘清职业方向,拓宽就业路径。

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张震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产业趋势,开展“定制化”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从“能就业”迈向“好就业”。

培训加持 从“一技之长”走向“多技傍身”

税收学应届毕业生王嘉伟自信地在一家央国企展台前双手递上简历。简历首页,“大数据技能”“银行实习经历”被醒目地标出,立刻引起了面试官的兴趣。

“现在就业竞争激烈,我从大三就开始求职准备,”王嘉伟向企业代表解释,“学校组织了培训班,要求我们学习Python,我还自己加练了数据分析。实习时还帮银行网点做过客户分层分析,优化了他们的服务流程。”这份源于扎实专业基础,又经过前沿技能加持的简历,让他面对心仪的岗位时多了几分底气。

“制造业的财务岗我也愿意试。专业是平台,能力才是底气。”王嘉伟说。

王嘉伟的经历是南京市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个生动切面。

王嘉伟的学姐,广告学专业史雪红不久前刚入职一家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江苏未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搜索引擎优化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已接到了几个录用通知,但都是传统广告领域,我在课堂上接触到AI(人工智能)市场调研等知识点,很想站在数字经济时代最前沿。”史雪红说,毕业前,辅导员给她带来一张海报,南京技师学院面向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开展“跨境电商”方向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还能推荐优质就业岗位。这正符合她对理想工作的向往,她立即报了名。

从7月14日到8月8日,她和另外26名来自其他高校经管类、计算机类、数字媒体类的毕业生一起,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班。

南京技师学院电商专业负责人王娜介绍,培训项目结合南京的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将“跨境电商”作为培训试点项目。由本校及合作企业的双导师一起,开设了AI市场调研、独立站建设、搜索引擎优化、社交媒体方案策划等定制化课程。

在史雪红看来,这些课程与之前在学校所学形成互补,“在学校里学习了系统理论和实操方法,培训班则加强了对跨境电商的深入学习和细化操作——术业有专攻。”

培训班的考试内容也是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考核通过后可获得结业证书及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我既是主讲老师,也是考官,还是面试官。”江苏未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吕游说,这个过程如同入职培训的前置,27名学员中有20名进入了企业工作。

“另外7名学生也被推荐到本地知名企业工作。”王娜介绍,经过培训,求职更有竞争力,入职也更匹配。

“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产业升级、就业市场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衔接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场人的顺利过渡,南京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探索完善了就业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培训、合格证书类(新研发项目)培训的全链条培训体系,支持毕业生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围绕产业需求,持续优化培训内容,拓展“技能+产业”“技能+创业”融合模式,帮助高校毕业生从“一技之长”走向“多技傍身”,为南京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动能。

记者手记

引才之变

应届毕业生刘华坤来到雨花台区软件谷宁青驿站(菁英公寓店),顺利入住干净整洁的公寓。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应届毕业生刘华坤来到雨花台区软件谷宁青驿站(菁英公寓店),顺利入住干净整洁的公寓。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彭蓉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人才的‘供’与产业的‘需’不再隔空相望。”这句话道出了人才工作的精髓——服务要下沉,匹配要精准,成长要可持续。

这几年,人社部门的角色在转变——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政策执行者,而是化身“就业管家”,提前走进企业了解需求,深入高校摸清学生特长。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创新开展“宁聚”十项行动,围绕促留宁、引人才、助发展目标,集成出台《“宁聚英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当食品专业的学生能在生物科技企业找到用武之地,当半导体公司向财经学子敞开大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城市产业布局与人才培育的同频共振。这种深度融合,让每个年轻人的价值都能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展望即将开启的“十五五”,在这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期待更多青年在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中书写更精彩的人生篇章。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