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万能遥控器真的“万能”吗? 律师提醒存有法律风险

2025-11-12 07:22:2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胥欣

近期,有市民在本报“听语+”平台留言板询问:“巴掌大小的万能遥控器在网络平台公开售卖,号称能打开所有小区的道闸、卷帘门和学校大门等,实现‘出入自由’。万能遥控器真的能轻易破解安全屏障?”

针对该款产品,记者调查发现,商家宣传的使用效果和实地场景测试存在差距,万能遥控器的名头虽然未必符实,但是此类工具泛滥会引发公众关注和猜疑。法律界人士提醒,此类工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

疑惑

万能遥控器是否真能开大门

“你只需轻轻一按,小区大门的闸杆便升起,不刷卡、不登记,无需保安确认……”10月27日,南京市民张女士在本报“听语+”平台留言称,网络上有人售卖万能遥控器,声称一个小遥控器对着直杆道闸一按,就进入了居民自家小区。外人随便进出小区,小区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

张女士提到的“遥控器”,并非用于日常生活中遥控电视、空调等家电,而是被称作“抬杆神器”“道闸神器”的万能遥控器。电商卖家称此类遥控器能复制信号、配对解码,控制小区道闸、停车场栏杆、商铺卷帘门、单位伸缩门乃至车库门,帮助使用者实现“开关自由”。

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检索发现,不少店铺公开售卖此类遥控器,售价从数十元至上百元,被标注“道闸通用”“卷帘门专用”等。对于功效等,有的卖家信誓旦旦表示肯定有效果,无效可以退货。

随后,记者查看相关产品检索发现,综合排名第一的店铺销量很高。显示评价的前页中,不少人留言“逃停车费神器”“小区随便进”,仅有个别网友留言“不好用”“需要匹配信号”。在追评页面中,也有不少人留言会再次消费等。

调查

部分开门神器并非真是神器

按一下遥控器,就能让人畅通无阻,万能遥控器真是神器吗?11月9日,南京市民叶先生(化姓)下单购买了一款“最新版芯片、支持市面90%以上系统”的遥控器,记者陪同其来到了一家单位大门处,记者表明身份要进行一个试验,在门卫的监督下进行测试。

叶先生测试后,记者看见,万能遥控器按下后,道闸无任何反应。

随后,按照商家提供的方法,叶先生在多个场地在门卫的监督下进行测试(均已向门卫告知身份并说明进行试验),所有大门均无法打开。

对于该情况,售卖商家表示,有些小区车库和小区闸门使用的信号加密等级比较高,所以一次性并不能打开,需要尝试多次才能解码。

有商家透露,可以在道闸入口处和操作人员(如车库保安)同时按下操作按钮,以此来复制该道闸的信号。具体方法是需要操作人拿着遥控器距离闸门2米左右,对准闸门按键10秒,看是否可以打开闸门。若不能打开,需要对闸门信号波段进行解码。

记者仔细查看商家售卖说明后发现,商家在页面上标注了万能遥控器可以复制的信号频段,并附有“仅限测试或锁匠使用,不可用于违法用途,否则后果自负”的免责声明。

据业内人士介绍,万能遥控器并非“万能”,只是有些门禁仍在使用老旧技术,相当于把钥匙插在门上。门禁系统一旦升级成动态加密技术,就堵住了漏洞。这类遥控器并不是想象中的“一键通开”,需要在现场复制信号、激活设备才能使用。

提醒

销售购买使用均存法律风险

万能遥控器的热销背后,是门禁系统技术漏洞的集中暴露。

北京市兰台(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国斌认为,生产者、销售者、电商平台、非法使用者皆应担责。

第一,生产该产品属于违法行为。信息技术手段的提供和应用如果超出法律边界,可能成为侵权或违法犯罪工具,而生产商开发、生产该产品的本身意图是依赖该产品的非法用途属性以销售谋利,该产品的根本性质就是违法产品,生产者应当担责。

第二,销售者的销售行为违法。销售者明知为违法产品,仍销售获利,应当担责。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销售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服务。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也要求网络交易经营者销售的商品应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三,电商平台难辞其咎。销售商公开在电商平台上架、兜售违法产品,网络购物平台在产品上架时未能严格审核,销售过程中未能筛查监管,存在失察和失责,可能面临主管部门的处罚和监管介入。平台应建立主动筛查和快速处置机制,从源头阻断违法商品销售渠道。网络购物平台若对平台内商品的合法性问题放任不管,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将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第四,购买并非法使用的行为违法,甚至涉刑。如使用行为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警告、罚款或拘留;如使用行为对物业、停车场管理方等造成设施损坏或管理成本增加,需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如逃避停车费等应交费用达到一定数额,就可能被认定为盗窃罪。

王国斌表示,生产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不能明知产品功能违法仍继续生产销售;销售者要严格甄别货源与用途,不得依赖所谓免责声明推脱责任;电商平台应切实履行电子商务法规定的监管义务,及时巡检并下架违法产品;相关厂商应在技术层面加强门禁系统的动态加密和升级迭代,从源头杜绝信号被复制的可能;无论是生产、销售、购买所谓的“万能遥控器”,还是为其提供销售渠道,都是一条法律高危链条。各方都应清醒认识到其背后的法律“暗礁”,做到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共同维护公共安全和管理秩序。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