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提升中华文明 传播力影响力

2025-11-12 07:20:3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赖风 葛玉红 单俞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不仅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抓手,也是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路径。

实现传播范式的转型升级。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要实现从“宣传范式”到“沟通范式”的主动转型。从“宣传范式”转向“沟通范式”,本质上是从单纯寻求概念输出,转向在沟通中寻求价值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只有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深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价值精髓,推动传播范式从“中国想说什么”到“世界想听什么,而中华文明恰好能提供什么”的转型,才能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价值魅力,在价值共鸣中切实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传播格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但在国际舆论场中,仍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面对国际舆论场“西强东弱”的格局,只有激发各方面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全面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首先,要充分发挥官方传播主体的中华文明传播作用。相关部门需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出台政策支持,积极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高端对话平台,全面讲好中国故事。其次,要精准发挥民间传播的重要作用。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智库、文艺团体、留学生、出境游客等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播具有更自然、更具亲和力的特点,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打造“入脑入心”的精品内容。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源于其自身内容及背后蕴含的思想力量与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精细化打造“入脑入心”的精品内容。推进中华文明经典“在地化”翻译与诠释。组建精通中外文化的专业翻译团队,用目标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案例,诠释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坚持分众化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群体,定制差异化的传播内容与形式。对年轻人多用短视频和互动,对学者群体则侧重深度报告和论坛。注重故事化表达。善于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一个家庭的幸福变化、一座村庄的振兴实践等,折射出国家的蓬勃发展与文明的坚强韧性。

构建立体化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构成要素。要学习借鉴国际流行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技巧,通过深耕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专业化运营YouTube、Twitter、Facebook、TikTok、Instagram等海外平台账号,增强内容吸引力。借助商业平台出海势能,支持TikTok、CapCut、希音、原神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平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推动线下活动体验化升级。在全球枢纽城市举办高质量的文化年、艺术节、文物展、读书会等活动,让外国民众能够亲身体验中华文明,切实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中华文明最好的传播,就是结合时代特点与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持续激活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华文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进话语体系创新,既是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加快话语体系创新步伐。对“仁义”“和合”“天下” 等中华文明传统概念,用现代学术语言和国际通用术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阐释,使其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成为能被国际学界和国际舆论界讨论、引用的公共知识产品,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不断提升中华文明话语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的发声能力,增强其影响国际舆论场的水平。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核心要义在于从“心”出发,以真诚、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精品内容入脑入心、立体渠道全域覆盖和现代话语融通中外,向世界展示一个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

(作者赖风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基地研究员,葛玉红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基地研究员,单俞霖为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