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逆转!南京中医力量助糖尿病患者成功停药

2025-11-08 14:07:20|图文来源:南报新健康研究院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糖尿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终身与药物为伴。然而,在南京市中医院,一场关于糖尿病的“逆转”故事正在真实上演。

近日,该院糖尿病及肥胖逆转中心传来重磅消息:首批入组的几位糖尿病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系统化干预后,已成功停药“出组”。其中,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最高值曾高达13%,远超糖尿病诊断标准,他们的成功,为众多糖友点燃了新的希望。

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百日重生记

今年5月,南京市中医院糖尿病及肥胖逆转中心刚刚成立,南京40余岁的林女士(化姓)便带着一叠检查报告和满脸的焦虑前来求助。多年的2型糖尿病不仅让她身体臃肿、持续疲乏,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

“仿佛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躯壳里。”她这样描述道。

该中心为她组建的多学科团队意识到,林女士的问题需要身心同治。评估发现:林女士身体层面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失调的饮食结构,以及因长期疲乏而几乎为零的有效运动。而心理层面,她有着因疾病产生的焦虑和对自我健康的失控感。

为此,团队为她量身打造了一套精细方案:营养师为她设计了“低升糖、高蛋白”的个性化餐单,并特别指导她如何通过“餐盘分区法”直观控制每餐的碳水、蛋白质与蔬菜比例,确保营养均衡且血糖平稳。内分泌医生则据此精准调整了西药用量。

运动治疗师没有为她安排剧烈的跑步或跳跃,而是设计了 “温和而坚定”的阶梯式运动方案。如启动期从每日仅15分钟的快慢走交替开始,配合坐姿哑铃推举等安全抗阻训练,目标是建立信心,让她感觉“运动是我能完成的”。

中医师判断林女士为“肝郁脾虚”体质,情志不舒是影响其代谢的重要一环。中医在健脾化湿的中药方剂中,特意加入了柴胡、白芍等疏肝解郁的药材,从身体上缓解她的紧张情绪。

在团队的陪伴下,林女士的转变由内而外。她不再将管理方案视为冰冷的任务,而是当作关爱自己的日常仪式。

三个多月后,结果令人振奋:

数据来源于中心首批成功出组患者个例,效果因人而异。数据来源于中心首批成功出组患者个例,效果因人而异。

这张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综合管理的强大效果:不仅血糖值显著下降,BMI和体脂肪含量也得到明显改善,骨骼肌无明显下降,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精神状态:如今的她,眼神明亮,谈吐间充满了自信与平静。

她笑着说:“我现在不仅身体轻松了,心里也放下了那块大石头。每天的太极和日记,是我和自己对话的美好时光。”

省级质控平台,构建“江苏标准”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高水准平台支撑。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自2021年12月被省卫健委遴选为“江苏省中医治未病质控中心”以来,承担着全省中医治未病质量提升与规范引领的重任。

中心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从零起步,不仅牵头制定了《江苏省中医治未病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细则,还持续开展年度修订与优化。通过对重点质控指标的动态监测、系统分析与追踪整改,中心推动全省13个设区市、6家市级治未病质控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并指导其日常工作开展。

此外,中心协助省中医药管理局调研制定二级以上中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标准,完成20种治未病诊疗方案的标准化定稿,连续三年举办全省治未病宣讲比赛,并与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质控中心开展跨省交流合作。这一系列举措,为糖尿病逆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孕前调理、颈椎病/腰椎病的防治与避免手术、高血压前期的干预、儿科的过敏体质调理与“治未病”、肿瘤放化疗后的康复与防止转移等前沿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质量基础。

“8师共管”,一张处方的系统革命

“逆转”二字听起来震撼,但在该中心专家看来,这绝非偶然的“逆天”奇迹,而是一套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成果。它不等于治愈,而是通过高效干预,让患者在没有药物辅助的情况下,血糖仍能长期稳定达标,从而摆脱对药物的依赖。

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答案藏在该中心独特的 “8师共管”多学科团队(MDT) 模式里。由治未病科与内分泌科等联合打造,同时融入运动处方师、心理咨询师、药师、营养师、中医师等,这里的每一位患者,接受的都不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而是一次全方位的健康生活重塑。

从精准评估胰岛功能开始,到临床营养师制定的“能吃、会吃、吃饱”的个性化作息方案;从运动康复师开具的科学运动处方,到健康管理师“陪伴式”的行为与心理干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中心采用 “短期强化与长期随访结合” 的策略,并以停药/减药、重塑代谢、提高生命质量为明确目标,为糖尿病前期患者、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代谢综合征等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

团队利用动态血糖仪等设备进行全程监测,确保每一次调整都有据可依。更独具特色的是,深厚的中医药智慧在其中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属于痰湿、湿热体质,”该中心主任余波介绍道。为此,团队专门创制了“苓兰祛湿煎”、“清热化湿煎”等协定膏方。这些膏方每次仅需服用20毫升,便于携带,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族和上班族,从改善体内环境入手,促进了糖脂代谢,让综合管理事半功倍。这正是科室 “防・治・康”联动理念的生动体现,形成了从疾病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完整管理链条。

停药是新起点,科学认知是基石

中心专家特别强调,科学减重不等于节食或极端手段;同时,“逆转”不等于“治愈”,它更像是疾病进入了一种“长期缓解”状态。因此,后续管理至关重要,患者仍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避免复发。

对于首批成功“出组”的患者而言,停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健康生活的起点。据悉,中心还将对他们进行长期随访,确保疗效的持久性,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健康成果。

这一组案例昭示着,面对糖尿病,我们或许拥有了比终身服药更积极、更富希望的新选择——一种在省级质控平台保障下,融合现代医学精准管理与传统中医整体调养的方案。

未来方向:打造“平台型、智慧化”健康管理中心

对标2025年新版国家治未病建设指南,江苏省三级中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科室定位,而是朝着 “平台型、智慧化、全生态”的现代健康管理中心转型。

一方面,中心将强化智慧健康管理能力,通过智能舌诊仪、脉诊仪、可穿戴设备等实现健康数据的动态采集与风险预警,构建健康大数据库,推动中医体质辨识与干预方案的精准化、个性化。

另一方面,中心将拓展服务生态,推动治未病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探索“互联网+治未病”线上健康管理、中医康养旅居等新模式,实现从“院内服务”向“全域健康”延伸。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章庆

责任编辑: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