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走进历史的“朋友圈”——看顶级“主理人”的情绪范本

2025-11-05 14:34:01|图文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倘若时光倒流300年,我们或许能在南京随园的溪流边遇见一位白须老者——袁枚正执卷漫步,时而俯观游鱼,时而仰听鸟鸣。这位辞官隐居的文人在他的园林里找到了安顿身心的所在,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情绪价值”的早期范本。

当今社会,“情绪价值”已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刚需。《2025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年轻人选择“为情绪价值或兴趣买单”。然而,若以为情绪消费只是现代人的专属,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人在为自己寻找快乐、慰藉和心灵安宁这件事上,堪称“资深玩家”。他们的“情绪消费”,不仅风雅,而且成果能流传千古。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朋友圈”,看看古人如何高级地“取悦自己”。

园林

古人打造的“终极治愈空间”

对古代文人而言,园林远不只是物理居所,更是精心营造的精神桃源,是安顿焦虑、滋养心灵的空间。

南京历史上有许多名园,如瞻园、愚园、煦园,但其中故事最多的随园,如今却只能从《随园图卷》等文物中窥见一斑。“随园可以说是清代南京故事最多的一座园林。”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告诉记者,这座园林的命运与一位文人紧密相连——袁枚。在购入废园后,他将其改名为“随园”,寓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这里,袁枚度过了人生大半时光,创作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著作,更建造了藏书三十万册的“书仓”。

随园提供的情绪价值远非金钱能衡量。它是一片让心灵得以休憩的净土,一处让创造力自由生长的沃土。对袁枚而言,这座园林的投资回报,不在金银,而在那些无法量化的精神富足与心灵宁静。

“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正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罗尔纲史学馆举行。观众可以从参展的文物中,感受古人对理想生活空间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寻,更可以看到清代画家林象棻的《随园图卷》。

雅集

古风版的“顶流线下社交”

如果说园林是文人安顿自我的静态空间,那么雅集就是他们寻求共鸣的动态盛宴。古代文人愿意为这种精神共鸣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

西晋石崇的金谷雅集开了先河。凭借强大的“钞能力”,他在洛阳金谷涧中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文人聚会,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曹道衡、沈玉成在《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评论:“石崇金谷之集,为西晋文人聚会赋诗规模最大者。”

而真正将雅集推向巅峰的,是王羲之的兰亭之会。永和九年,42位文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现场诞生的37首诗编成《兰亭集》,王羲之为此写就的序文,更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到了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成为雅集的“顶配场地”。而袁枚的随园,就是清代的“网红打卡地”。他在园里张灯结彩,广发“英雄帖”,金陵城的文化名流纷至沓来。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一位顶级“主理人”,把自家园林打造成了文化IP。他们为雅集花钱花时间,买的是什么?是“我懂你”的确认感,是思想碰撞的愉悦。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是最高质量的“圈层社交”和“精神充电”。

瓦肆与祈福

古人的“即时快乐”与“考前焦虑”

古人的情绪消费不仅存在于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也渗透在市井百姓的日常之中。

在宋代都城,一种名为“瓦肆”的大型综艺场所满足了市民的“即时快乐”需求。在这种类似现代剧院的场所,观众买票入场,观看各种表演。《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这种热闹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艺人们必须不断创新、提升技艺,才能在瓦肆立足。而观众的回应也极其热情:《南宋志传》记载,艺人表演后持盘讨赏时,“豪客、官家各争赏赐”,场面不逊于今日直播间的“打赏”热潮。

另一方面,在面对人生重大关卡时,古人也需要情绪出口。对科举士子而言,南京的梅将军庙和关帝庙成为他们“缓解焦虑”的地方。士子们祭拜与《尚书》有关的梅赜,祈求科场顺利;在关帝庙求签问卜,寻求心理安慰。

1818年,士子金镇在关帝庙求到“水到渠成听自然”的签文,后来他三场考试的座号都带“水”字,最终中举。这种“灵验”传说,本质上是一场文字游戏,是“关心则乱”的心理投射。如同今天家长考前穿旗袍求“旗开得胜”,都是通过某种仪式获取安心。

从袁枚的随园到王羲之的兰亭,从热闹的瓦肆到安静的庙宇,古人以各种方式安顿心灵,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些行为背后,是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对知音共鸣的寻求,对焦虑压力的疏解。

与今人不同的是,古人的情绪消费往往创造出更持久的文化价值。一座园林、一帖书法、一次雅集,不仅抚慰了当时的心灵,更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

站在博物馆里,看着《随园图卷》中的亭台楼阁,我们不禁想象:袁枚可曾计算过修缮园林的情感回报率?或许他早已明白,有些价值无法用银两衡量,却能滋养心灵,穿越时空,直至今日仍让我们心向往之。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