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校园社工的专业应对能力,切实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近日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组织四叶草校园社工站的校园社工,开展了由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主讲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在线课程内训。

解码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核心逻辑
有着丰富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徐凯文教授,首先从重大社会事件、国家法律政策、心理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梳理呈现了我国从1980-2023近四十多年来国人心理状况变化图景,以详实的数据和事例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议题。在系统讲解危机干预技能前,徐凯文教授以“网红大冰借‘请你吃一碗面’成功安抚轻生者”的真实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员们展开分析与讨论。
“我看过这个,当时特别有感触,很佩服大冰老师化解这场危机的能力!”在场的社工丁老师表示,“一句话救人一条命,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善意”。参训的四叶草社工团队就徐教授的问题——“运用了那些处理方法?哪些做得好?哪些不完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积极的讨论:“第一时间要带离危险环境、运用了当事人能接受的语言模式等等”。徐教授总结指出,“真正严肃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危机干预。危机评估是否准确、危机干预是否有效,答案直接而真实。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正在回答人类的根本问题”。对于危机干预“聊什么会有帮助?其实是,聊下去才有帮助”,这些专业观点让社工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不是 “凭经验”,而是 “讲科学”,每一个专业判断都可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

把专业技巧转化为服务能力
徐教授还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了以下社会关注问题:青少年厌学、自我伤害行为,空心病问题以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心理危机现象。徐教授也就这些问题的干预方案,做了详细的解读和讲解。并且强调了危机干预的基础,是要系统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来访对象(干预对象)产生深厚的理解与共情。徐教授通过典型实战案例,教学员们学习危险性评估方法和现场干预流程。
徐凯文教授从专业性出发,指出危机干预中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运用资源,这也是团队干预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相信,资源总比问题多,任何一场危机干预一定是团队行为”。“学会用青少年的语言”——用他们能理解、愿接受的方式建立信任、开展对话;“先安身再安心”——在保障人身安全与环境稳定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层面的疏导,徐教授认为以上这些也是在对青少年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和理念。培训组的老师们还就如何建构学校危机预防体系,预防危机发生校园社工关心的话题做了专题分享,并且提供了危机评估的实操演练,细化到危机的专业评估表格、危机会谈的关系建立、非语言表达、常见共情话术等等。

以专业精进护航成长之路
四天课程结束后,社工们迅速开展内部复盘,将所学技巧融入日常工作:针对厌学青少年,试着运用共情技巧建立信任,而非简单说教;面对有自我伤害倾向的孩子,严格按照危机干预流程评估风险、第一时间联动家校;对于空心病群体,尝试通过价值引领帮助他们找到成长意义。
除了加强对危机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开展及时有效干预的体系性学习外,四叶草社工站一直秉承着“预防比干预更重要”这一工作理念,致力于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心理周边关系:校园里的社工信箱已经吸引了其他学校的学生远程投递,自由表达的小黑板已经“装不下”孩子们的心里话,社工站的沙盘预约提前一周都已经约满……
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没有捷径,校园社工的专业提升也从未止步。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专业化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青少年沟通技巧等专项培训,让每一位社工都成为 “专业型守护者”;深化 “预防 + 干预” 双重工作模式,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可落地、可推广的服务方案;四叶草社工站始终坚信,只有社工先 “读懂少年心”,才能为孩子们搭建起坚实的心理防护网。
来源:通讯员 黄歆媛 李科霖
编辑:高洁
校对:熊向宁
审核: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