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隔离方式解决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问题
我市两万多套阻停装置守护楼道安全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通讯员 李鸿雁
“有了这个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小区楼道更安全了,再也不见有人推着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了。”在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北安门社区后宰门西村小区,居民们对单元门口新安装的阻停装置赞不绝口。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安全隐患,在全市老旧小区推广安装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目前,全市已在各类老旧小区安装了2.2万套电动自行车阻停装置,以物理隔离方式解决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老大难问题。
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充电带来的火灾风险,一直是城市安全管理的难点。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近年来我市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增设改造了大量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仍有部分居民改不了进楼停车的习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安委办全面推广“小成本微改造”模式,建设安装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各街道、社区在推广阻停装置过程中,积极探索出横杆、竖杆、拦网等多种样式的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设置方式,“安装哪种规格、哪种方式的阻停装置,主要根据居民意愿和楼梯口条件确定。”据介绍,梅园新村街道采用倾斜杆式设计,既阻挡了电动车进入楼道,又为居民轮椅出行和大件物品搬运留出了空间。而小市街道则选择安装U形钢管护栏,材质为碳钢,表面做喷漆处理,规格为长度100cm,高度50cm,圆管厚度不小于2mm,有效起到阻止电动自行车入户的效果。
走进后宰门西村小区,只见阻停装置为长1.2米、高0.28米的横杆,倾斜安装于楼梯口,将可能停放电动自行车的楼梯下方斜角空间拦在里面。居民们介绍,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设计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既挡住了电动车进入楼道,又不影响居民日常出行和对空间的使用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安委办定期下沉街镇帮扶指导,并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以“小切口”聚焦风险点,以小成本消除大隐患。今年6月至9月,我市开展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大提升大攻坚”活动中,还将“老旧小区楼梯间加装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作为六项重点攻坚问题之一。此外,安装电动自行车简易阻停装置,还被列为我市101个街镇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站的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