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带动银杏里街区“第二现场”商户营业额增长40%
搭起一块屏,“进球”又进账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邓露洁
通讯员 张轩玮
11月3日晚7时许,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一家主营烧烤的餐饮店内客流如织,章瑜与好友有说有笑地走进店里,注意到店内与“苏超”相关的氛围布置,忍不住会心一笑,“比赛期间,我们好几次来银杏里的‘第二现场’看球,今天朋友约饭,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这里!”
如今,“跟着赛事去旅游”已成为各地文旅“出圈”的关键。“苏超”期间,我市多区积极打造“第二现场”,延伸文旅消费链条,让赛事的热情从球场向外蔓延。距离南京奥体中心直线距离仅300米的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作为首批官方认证的球迷集聚区,主动构建多元消费场景,在赛事期间稳稳“接住”流量,激发出更加生动的文旅消费活力。

室内一块大屏,室外一台电视,屏幕前的观众看得聚精会神,店员们则忙得脚不沾地。11月1日晚,泰州队在点球大战中击败南通队,夺得“苏超”史上首个冠军。当天,银杏里街区的正晴和蓝鲸印象店也创下开业以来单日营收纪录。
“只要有比赛,生意就特别好!”正晴和蓝鲸印象品牌负责人鲁德金笑着说。今年4月,该店在银杏里正式开业,主打南京本地菜和小海鲜。随着“苏超”热度攀升,银杏里街区“第二现场”活动人气高涨,门店也顺势推出代金券、团购套餐、免费赠饮等优惠,并打造了以“苏超”为主题的打卡场景,进一步增强赛事氛围。
“苏超”决赛当天,正晴和蓝鲸印象除了室内就餐区,还设置了可容纳30桌的外摆区域,并增加了烧烤等热门菜品。
“不消费也可以入座,我们准备了茶水和零食,大家一起为‘苏超’加油!”鲁德金用手机记录下了当晚的盛况——店内店外座无虚席,不少热情的球迷甚至席地而坐,紧盯着大屏幕,为球员的精彩表现呐喊助威。
比赛结束后,门店还接待了二三十桌意犹未尽的球迷。当天,门店提前从其他分店调派人手支援,从下午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单日营业额首次突破7万元,比平时翻了好几倍。
在银杏里街区广场上,流量也通过场景实现在地转化。1日晚,街区推出“跟着‘苏超’去‘读城’——通泰携手 与宁有约”特别企划,南京、泰州、南通三地文商旅资源协同联动,核心观赛区会聚上千名球迷,广场市集区域设有60多个摊位,涵盖“老字号”“老行当”“老建筑”等多个主题打卡点,带来富有“水韵江苏”风情的沉浸式观赛体验。

“出摊才两个小时,我们带来的100公斤猪头肉全卖完了!”站在南通品牌“芦泾港猪头肉”摊位前,第四代传人张建展示了空空的食品箱。不远处的另一个摊位,泰州品牌留芳茶社带来的早点同样销售火爆,比赛还没开始,蟹黄包、秧草包等多个品种就已售罄,仅包子销量就达四五百只。
当天,建邺区商务局在银杏里街区策划推出“助力苏超·邺享五折”消费券活动,发放2000张消费券,叠加万元发票抽奖和银联满减优惠。场景赋能下,银杏里街区“第二现场”吸引观众近3万人次,带动街区营业额增长40%,市集销售额也创下街区单日新高。
在南京国金中心、金鹰世界、华采天地等8家商场和街区,建邺区同步开展“第二现场”观赛活动,通过赛事直播、美食体验和球迷互动等引流,全区重点商业综合体总销售额近2500万元。
场馆内的赛事落下帷幕,场馆之外的消费热潮持续——上周末两天,建邺区重点商业综合体客流达56.5万人次,同比上升28.35%;销售额达4411.19万元,环比上升16.3%。一组组“真金白银”的数据,正是体育赛事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