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成35家工匠学院,高技能人才五年间新增9.07万人次
奏响产业发展“最强音”
蹲点主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蹲点点位:南京工匠学院(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10月24日,南京工匠学院(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实训车间内,智能设备的低鸣与学员讨论的声音交织。
电工高级技师王守立手握快插线,利用低压电工实操智能网络考核系统,逐一向学员拆解接线规范与安全要点;另一侧,焊工技师崔平站在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安全操作技术考核工位前,手持模拟焊枪操作杆,结合系统投射的3D工件模型与操作轨迹分析,细致演示参数设定与焊缝控制技巧,抽象的焊接技术在智能系统辅助下具象呈现。
低压电工实操智能网络考核系统前,电工高级技师王守立正在向学员拆解接线规范与安全要点。 当天,中心的培训导师还提供送考上门服务,在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为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开展初级至技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这样的场景,正是南京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简称“产改”)的微观缩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些战略部署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为全省首批产改全面试点城市,南京以工匠学院建设为重要抓手,依托南京开放大学、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等院校与企业的实践经验,搭建起层级互补、功能协同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让数百万产业工人在“学技能、提素质、谋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工匠力量”。
工匠学院里学到了啥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车身车间超声波检测工曹雨,参与了为期10天的熔化焊接作业上岗证培训。拥有十多年焊工经验的他,因工作转岗中断特种作业继续教育,所持焊工证件早已失效,此次专程重返课堂补训重考。
在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学员正在进行电工基础技能项目考试。回忆10年前的培训,曹雨感慨:“那时候学焊接全靠师傅口传心授,重点就一个‘会操作’,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标准化流程。我们多数凭手感找角度、凭经验调参数,操作偏差多少、有没有潜在安全隐患,根本没法量化判断。”
如今的实训场景早已天翻地覆。“现在的培训内容不仅丰富,还格外抠细节。”曹雨指着身旁的智能考核设备说,“每一个操作轨迹都能被记录分析,电流、电压参数实时反馈,连焊缝宽度、熔深都能精准量化。以前靠‘悟’的抽象技巧,现在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安全要点也通过智能示意图直观呈现,比10年前学得扎实多了,心里更有底。”
这里拥有近300台实训设备,划分理论教室、实训车间、学员交流区、考核区等功能区域,180台计算机考试机位可同时支撑线上测试与仿真训练,形成“理论学习—技能实操—交流复盘—考核认证”的一站式培养链条。
在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学员正在训练汽车钣金修复项目技能。成为南京工匠学院后,中心的培训数据见证服务能力提升:2024年度开展技能类培训班84个,覆盖4743人次;2025年1—8月培训规模达3677人次,还承接了南京市市级技能竞赛与公共培训任务,成为南京汽车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公共课堂”。
近年来,中心为南京地区企业培养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培养高级工159人、技师50人、高级技师11人、特级技师7人、首席技师1人。
“课程设置紧跟产业脉搏,是工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东华公司工会副主席、党群部部长傅松林介绍说,围绕南京汽车产业升级需求,中心构建了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新能源汽车领域开设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维修课程,还为全省中职院校教师定制18天专项实训,重点讲解动力电池拆装、电驱系统诊断等核心技术;针对企业定制需求,为法雷奥南京公司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专项培训,通过“理论讲授+设备实操+计算机仿真”的立体化模式,帮助学员掌握工业设备维修的故障诊断逻辑。
此外,中心还根据企业员工需求送教上门、送考上门。通过完善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组织技能大师、劳模工匠现身说法讲述岗位成长、成才故事,展示绝技绝活,打造特色精品课程。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焊工技师正在指导学员手持模拟焊枪操作杆,练习焊缝控制技巧。这样的“硬核”阵地在南京并非个例。“十四五”以来,南京建成28家市级、7家区级工匠学院,其中2家入选省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名单,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同时,南京在各区打造“宁工尚学·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让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学技能、随时提素质”。
“技能与薪酬挂钩”来真的
“2021年我还是中级工,月工资5000多元;通过东华的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现在我是高级技师,月工资涨了2000多元,还被公司聘为技术带头人。”谈及变化,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职工缪建军难掩喜悦。变化背后,是南京产改中“技能与薪酬挂钩、成长通道畅通”的制度保障,而集体协商正是这一保障的“关键纽带”。
傅松林介绍,公司工会通过每年一次的工资集体协商,将“技能水平与工资等级挂钩”写入工资集体合同,明确技能岗位职业发展通道与薪酬管理办法的衔接机制。2021—2024年,随着企业发展,职工收入平均增长17.53%,其中技能等级提升带来的工资涨幅占比超20%。在南京车享家,这一机制进一步细化:汽车维修工从初级技师到大师分为6个等级,每晋升一级技能工资每月提升300—500元。
电工高级技师王守立正在向学员拆解接线规范与安全要点。技能等级认定与职业发展的衔接更趋紧密,让产业工人“成长有路径”。
东华培训中心技术培训部经理毕庆华说,中心作为经人社部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创新“岗位—课程—认证”三位一体模式:通过调研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定贴合实际的培训大纲,实操考核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比如针对汽车生产线岗位,开设涂装、焊装等细分工种认证课程,内容既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又融入南京车企的实操要求。
2024年,中心完成696人技能等级认定培训,629人成功取证,其中80%直接对接企业核心岗位;东华公司还试点首席技师聘用制度,对具备高级技能等级或在市级技能竞赛中获第一名的人才,由基层单位聘用为首席技师,待遇直接落地、一年一考核,这项制度还将纳入2025年工资集体合同协商内容,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体系。
如今的东华培训中心,已从单一培训场地升级为“技能提升+人才输送+技术攻关”的综合性平台。“现在的学员太幸福了,新能源汽车实训车间里的检测平台和车企生产线同步。”作为学院特聘导师、江苏工匠、南京依维柯特级技师陈冲将自己在生产中总结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让课程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为破解“工学矛盾”,学院搭建线上学习平台,集成80门课程资源、总时长超5000分钟,支持PC端与移动端访问,2024年已有2000人次通过线上完成基础培训。“我带的徒弟里,不少是一线操作工,平时上班忙,就利用下班时间在线上学理论,周末来车间实操,既不耽误工作,又能系统提升技能。”陈冲说,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他带出的数十名徒弟均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工匠精神在创新中发展”
“当工人只要技能过硬,就能拿高薪、受尊重。”正在参加汽车生产线操作工高级技师培训的职工王长亮说,他的目标是成为像陈冲那样的特级技师。在南京,这样的认知已深入人心。
南京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市高技能人才五年间新增9.07万人次;截至2025年6月,全市技能人才累计261.04万人次,高技能人才累计60.51万人次。
南京技能人才与劳模队伍双线发力:2人入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名高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后被正式授予“大国工匠”人才称号,70人获评“南京工匠”,300人进入全市工匠人才库;同时涌现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13人、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100人、市劳模850人,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
东华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自带“工匠基因”: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类教师10人,占总教师比例的28%;专职“双师型”教师15人,占总教师比例的42%,为技能传承筑牢师资根基。
以竞赛为抓手,南京构建起“以赛促学、以赛促优”的良性循环。
全市每年举办市级劳动竞赛20场、技能竞赛100场,南京工匠学院成为核心承办平台。2024年,东华培训中心承办南京市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竞赛,近60名选手同台竞技,前6名直接纳入高级工认定通道,第一名还被授予2025年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企业层面,东华公司每年开展岗位技能竞赛,覆盖电工、钳工、汽车维修工、机器人操作、CAD等十余个工种,2023—2024年,其学员在上汽集团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奖18人次——缪建军斩获CAD/CAE项目二等奖,鱼安强、孙太龙跻身新能源汽车维修项目第四名,充分彰显了培训实效。
陈冲本人亦是技能竞赛的“常客”与“佼佼者”。从企业内部比拼到市级、省级、国家级赛事,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屡获佳绩,而竞赛更成为他精进技艺的重要平台。“每次参赛都能学到新技术、新理念,看清自身差距。”如今,他不仅坚持参赛,更带领徒弟们以赛代练,提升团队整体技能水平。
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力被进一步激活。南京依托工匠学院、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广泛开展“四技五小两比”活动。全市产业工人累计提出实用性强、可转化性高的好建议799项,不少成果已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此外,全市还组织“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700余人次,举办6期“宁工享·工匠工坊”集市,让更多劳模工匠走进生产线、走上宣讲台、融入生活圈,让工匠精神可感可学。
“工匠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陈冲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记者手记
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实训车间里专注学习的学员、倾囊相授的劳模工匠导师,无不彰显着南京产改带来的深刻变化。从“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到“智能实训+线上学习”的创新体系,从“技能达标”到“工匠培育”,南京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产业工人搭建起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
陈冲的成长故事,是南京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的缩影。他凭借不懈努力与持续学习,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行业名师,既实现个人价值提升,也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这背后,是南京产改“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的鲜明导向,是“技能与薪酬挂钩、成长通道畅通”的制度保障,更是“工会牵头+政府协同+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统筹发力。
当技能成为就业的“通行证”、成长的“垫脚石”、致富的“金钥匙”,越来越多产业工人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版图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