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亚芬 刘雨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2024年8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规范发展。如今,从都市商圈到县域城镇,夜间经济已从单一的餐饮夜市升级为涵盖“夜游、夜购、夜娱、夜健”的多元消费生态,成为拉动内需、稳定就业、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支撑,不仅是一座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是民生幸福的“温度计”。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南京可以从政策引领、研学赋能、数字驱动、文旅融合等方面,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打造夜间经济新引擎,有效激活消费新动能。
政策引领,绘就全域图景
强化政策引领,是深入挖掘夜经济发展潜力,为消费注入“夜色动能”的关键举措。为此,需构建“政府引领、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夜经济从“单点闪光”向“集群绽放”跨越。
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空间重构点亮夜间生态。顺应消费分层分级新趋势,系统谋划保障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利益联结等系统性举措,全面激活夜间经济发展活力。根据《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将夜经济建设纳入南京发展总体规划,健全“1+N”政策保障体系,出台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标准、首店首秀经济扶持办法等专项政策。以“夫子庙—老门东—秦淮河”为核心,串联明城墙文化体验区、长江岸线休闲带、科创走廊活力带,构建“一核三带多节点”的夜间经济空间布局。
聚力布局打造标杆,业态升级集聚消费活力。加快盘活闲置商业载体,推动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玄武长江路夜间消费集聚区等标杆项目升级迭代,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夜金陵”消费地标。聚焦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网红书店和特色街区,通过升级业态、规范经营、强化服务,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辐射能力广的夜经济示范集聚区。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商业、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向夜间经济领域集聚,构建多业态融合、多层次共享的夜间消费体系。
研学赋能,催生新增长极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场景是激活内需潜力的“关键密码”。发展夜经济,以青年夜校为支点,撬动“学研产销”一体化生态建设,推动夜间消费从“商品购买”向“体验增值”转型。
夜研激活消费潜能,青春经济培育增长引擎。依托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资源,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将各类公共文化教育设施转化为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载体,破解青年技能提升与产业需求适配的结构性矛盾。课程紧扣青年“成长刚需”,从玄武的“文博赋能”到秦淮的“非遗活化”,从建邺的“数字潮玩”到鼓楼的“研产联动”,再到江宁的“技能变现”,以公共文化资源为课堂,以产业转化为出口,形成“学习—创作—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将学员培育成为新消费群体,将学习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
深挖特色资源禀赋,场景焕新拓展消费维度。形成“内容赋能、场景创新、社交融合、圈层共建”四维联动,打造商业与金陵文脉、生活人居等深度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推广“夜间15分钟消费圈”,让市民游客就近享受便捷多元的夜间服务。放大“苏超”等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在新街口、河西等核心商圈装置大型观赛屏,打造夜间观赛“第二现场”,通过“赛事门票+商圈优惠券”联动,带动“票根经济”发展,实现运动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以社群运营为“圈层引擎”,举办定期沙龙、主题市集等活动增强用户黏性,培育“垂直领域+消费场景”的社群经济,强化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数字驱动,提升发展质效
数字技术不仅是革新交互方式的工具,更是整合资源、重塑产业生态的纽带。通过加快消费场所智能终端设施建设,为城市夜间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把握技术演进趋势,业态融合创新消费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运用夜间亮化手法、增强现实、激光水幕等技术,设置智能导览系统,在老门东等重点街区推广5G+VR体验项目,带领游客“穿越”历史场景。推动“场景+科技”融合,结合全息投影重现金陵繁华盛景,打造国风主题餐厅、裸眼超视觉体验馆,更新美术馆、快闪店等传统场景,开发“剧本杀+文物探秘”等互动项目,推动“夜游+购物”“夜宴+娱乐”“夜展+文创”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研发夜间主题系列数字产品,发放夜间消费券,推出“南京夜消费地图”,完善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生态,实现全域化、全天候的消费体验延伸。
科技支撑优化服务,效率提升保障夜间运营。构建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与夜间数字服务平台,全面监测分析客流、消费、交通等数据,动态捕捉消费热点、品牌布局等关键信号,为资源调配、政策制定提供精准支撑。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数据安全、标准规范等制度保障,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构建夜游安全防控体系与应急机制,保障消费者安全,助力市场主体提升运营水平。
文旅融合,激活城市消费潜力
文旅与夜经济融合发展,是激活城市消费潜力的重要路径。推动“文旅+”多业态跨界融合,构建“主客共享、文商旅体融合”的夜间经济生态体系。
解码文化当代表达,价值传递深化体验消费。深挖南京历史文化精髓,将承载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本土文化深嵌于产品中,推动浅层消费转向深度文化体验,实现文化的时代性表达。开发“夜画秦淮河”行进式夜游项目,引入戏曲、舞台剧或庭院剧,打造《金陵寻梦·夜瞻园》实景演出,设置夜间投影,用光影讲好景区故事。创建“南京味道”美食文化街区,推出夜探博物馆、夜登塔等趣味活动,打造“商业+文化+艺术”共生模式。发挥地铁5号线的交通廊道作用,串联朝天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连接不同区域商业综合体,实现“文化资源活化—商业空间运营—消费场景落地”的闭环。
文旅融合丰富供给,培育夜间经济内生动力。通过文旅融合打造“一区一特色”旅游地标,借助网红打卡点引流效应,推出文创产品市集等常态化活动。坚持差异化布局,在紫金山推出“夜爬+星空观测”,满足青年群体社交、运动需求,在新街口推出装置艺术展览,培育夜间消费热点,促进夜演、夜娱“多点开花”,形成核心商圈有亮点、特色街区有记忆的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党校、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本文为2025年度南京市党校系统调研项目“‘夜研学’促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5XT2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