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邵颖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将文化从过去偏重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前移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竞争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甚至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范畴中。南京作为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过去五年,南京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前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高校科研资源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城建品质显著提升。“十五五”时期,南京要把文化真正当成一种能产生经济增长点、能提升城市吸引力、能夯实社会认同、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力”,以文化赋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将文化纳入新质生产力视野,建设文化创新高地
近年来,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列全国前五。但与此同时,面向文化艺术、数字内容、虚拟展陈、文化数据治理等方向的科技成果及应用生态相对薄弱,文化场馆、演艺机构和旅游企业在技术应用、数字化表达、内容资产化方面的能力尚有不足。这是南京在“十五五”时期建设文化创新高地亟待破解的瓶颈。
文化的本质在于符号与意义的创造,科技的核心是工具与手段的革新,两者融合能够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与价值创造机制,其关键在于畅通知识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转化通道。一方面,应完善文化创新链与价值链体系。推动“内容创意—IP孵化—产品开发—业态转化—品牌输出”的全链条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文化科技创新实验室和创意孵化平台,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文化创作中的应用,形成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另一方面,应重构文化创新生态。推动高校“新文科”“新艺科”建设,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的投融资体系,支持原创IP、创意设计、艺术装置等文化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加快完善文化成果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鼓励原创、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以“文化+”为主线,重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南京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基础雄厚、结构偏稳、转型加速”的特征。2024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文化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优势明显。
对南京而言,要以“文化+”为主线重构南京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从要素积累到创新驱动转变,从强主体、强链条、强内容、强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强化文化产业链条布局。重点发展文化数字化、数字娱乐、文化贸易等新兴领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文化平台和旗舰项目,打造若干产业链主导型文化集团,形成可辐射长三角的文化创新集群;推动文化与制造业、服务业、科技、金融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构建多元、开放、现代的文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将南京文化企业的“制造业脑袋”升级为“智造业心脏+内容业大脑”的双核驱动。通过“松绑特许经营+倒逼国企改革”“C端培育、B端升级”规避创新发力的系统性风险,打破文化企业依赖承接制作、缺乏IP生产能力的现状,激活文化市场原生创造力;进一步构建小微主体数字化赋能、中型企业专精特新化、龙头企业产业生态化的三层产业架构,将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转化为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消费繁荣升级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南京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拓展文化消费空间、促进产业协同升级的重要路径。2024年,南京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87.3亿元,两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夜间经济、节庆经济、演艺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秦淮灯会、“苏超”赛事、森林音乐节等已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景。文化旅游业正成为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资本与制度的深层作用载体,既关乎地方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更能够驱动公共价值与集体福祉的系统性重构。作为第三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南京与广州、成都等城市一样,在文娱和旅游领域获得了优势集聚的开放权限,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南京应当更有作为。一方面,推动文化内容生产与旅游场景创新的双向赋能。重点推进文旅消费产品内涵与中华文化价值相匹配,放大以南京云锦、明城墙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效应,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项目、高人气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迭代产品、优质演艺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南京辨识度的文化IP,鼓励VR/AR、AI、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文博展陈、文艺展演、非遗传承等重点文旅领域落地,推动文学、动漫、影视、戏剧、音乐等优质内容资源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嵌入与产业化转化,强化文化内容与商业空间、体育赛事与旅游线路的深度耦合。另一方面,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文旅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破解文旅供需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的痛点,主动研判新世代、亲子、银发等群体的消费偏好和支付能力,整体考量梯度化、多元化、个性化文旅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重点关照能够满足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康养价值的特色消费,抓取首发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知识经济等营销热点,建设“夜泊金陵”“演艺名城”新品牌,形成“以剧带游、以节兴城、以展塑品”的融合效应。
统筹文化空间和城市更新,高品质建设人民城市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大量历史街区与传统风貌需要保护修复,而城市更新、功能提升又要求对空间开发持续拓展。以主城更新、河西建设、江北新区崛起为代表,南京已形成“一主一新多片区”的城市格局,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为此,要统筹文化空间和城市更新,将文化浸润与涉旅化改造融入城市日常建设,让文旅基因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推动文化规划与城市规划一体化。在城市更新、片区改造、街区提升中,提前嵌入文化价值评估与内容策划机制,将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与空间再利用统筹考虑,实现“修旧如旧、因地制宜”的精细化更新,促进空间、服务、资源的协同利用与共同体验。依托秦淮河沿岸、下关滨江、燕子矶新城、环紫金山等重点片区,布局一批“文化+社区”“艺术+生活”“记忆+创新”型更新项目,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共享的文化体验场景,同时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机制,推进市民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空间的延时开放和功能复合化,提升文化服务可达性与参与度。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场景营造与生活方式引领。推动城市空间内容更新与功能重构,坚持居民受益与游客友好并重,通过策展化、故事化、数字化的空间叙事方式,以“场景微改造”提升生活品质,以“业态小切口”激活产业生态鼓励利用老厂房、老建筑改造文化创意园区、青年艺术空间和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节点,支持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铁路场站等空间资源转化为集文化街区、演艺剧场、民俗场馆、公园商业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旅消费场景,推进城市更新重点区块的“留改用活”与“日夜双态”运营,通过制度性内容更新机制,推动城市文化生产与消费结构双向跃升。
兼顾品牌识别和品牌转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南京拥有6000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近500年建都史,是中国古都序列中与西安、洛阳、北京并列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南京“六朝古都”“世界文学之都”等城市形象和品牌深入人心。
南京文化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文化创意的市场转化和文化传播的国际转化。应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在更大格局谋划南京文化发展。一方面,重点打造三类品牌体系和四级品牌矩阵,提升城市文化传播的国际能见度与话语权。打造“国家级文化标识型—长三角协同型—国际传播型”三类品牌,紧扣《建议》提出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把南京作为中国近现代史、抗战记忆、和平文化的重要城市形象化、产品化,办好和平文化论坛、南京学术周等;与上海、苏州、扬州、合肥等联动,打造“江南文化周”“长江文旅带”“运河文化青年季”;依托“世界文学之都”等国际荣誉构建南京对外文化传播体系,创新开展世界文学大会、国际青年作家驻地、数字文学节等活动。打造“城市—产业—活动—产品”品牌矩阵,以“天下文枢”“博爱之城”为形象定位,明确南京在全国文化强市布局中的战略角色,强化“金陵文化”“长江文创”“数字文都”等产业品牌,培育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文化企业与创意平台,突出南京森林音乐节、秦淮灯会、金陵文化论坛、世界文学之都项目等载体打造具有城市精神象征的文化盛事,推动云锦、金箔、雨花茶、金陵文创等传统品牌的数字化、国际化转型,以塑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品牌集群。另一方面,产业投资引进来,入境消费留下来,以文明互鉴的态度促进文商体旅融合的国际化发展。可叠加国家自贸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优势,生产消费两手抓,提高信息服务、文化贸易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丰富互联网应用、文化娱乐产品供给,构建更加具有韧性的文化生态。主动融入全球文化与消费网络,在引进优质国际资源的同时,强化本土内容的国际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建立城市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输出机制,推动文化节庆、艺术展演、体育赛事、商旅会奖等活动向“国际参与+本地创新”双向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南京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协调增开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班班次,提高入境过夜游客量,打造一批国际友好消费街区、国际友好消费小店,完善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服务规范与便捷消费体系,以更强的文化认同力与国际影响力,塑造具有南京风范、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城市文化形象。
(作者为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