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在宁举行

2025-11-04 07:43:30|图文来源:南京晨报

当六百年的宫阙与百年的光影在南京的秋色中交汇,当《开国大典》的经典画面再度闪耀在大华大戏院的银幕上,一场围绕艺术初心、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的盛会如约而至。10月30日至11月3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依托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以“电影、表演、人民”为主题,回望百年电影征程,展望新时代电影艺术的广阔未来。

思想铸魂:在历史坐标中锚定初心

电影艺术的生命力,始终源于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开幕式上,全体与会人员齐声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铿锵歌声传递出电影工作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走在“为人民创作”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这份初心,在系列活动中得以生动呈现。“电影人主题教育活动”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庄严举行。艺术家们肃立于公祭广场,默哀、献花,聆听幸存者后代亲述历史,并诵读《拉贝日记》。这一堂触及灵魂的“历史公开课”,让每一位参与者将沉重而珍贵的感悟内化于心。“此次参观令我深受触动,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艺术家张光北表示,希望将这份感悟融入未来的艺术创作中,通过每一个角色传递历史的重量与和平的珍贵。

在大华大戏院,《开国大典》的放映与主创分享会让红色经典焕发新时代的光芒。以影片幕后故事的讲述——从全国寻觅特型演员到中南海实地取景的破冰之举,展现了一代电影人的艺术执着与历史责任感。当艺术家与观众在《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合唱中情感交融,当银幕上的英雄形象与现场的真情实感交相辉映,观影体验便从“观看”升华为一场心灵的“对话”。

文化交融:古韵新声,激活传承密码

本届艺术周巧妙地将电影艺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展现出文化自信的生动图景。

在朝天宫,百年棂星门石滑梯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古建筑的飞檐斗拱相映成趣,寓意着文化在鲜活的生活中生生不息。省级非遗“留左大鼓”以120声震天鼓点,既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庆典的完美融合。金陵金箔非遗作品《凤栖梧桐》的赠予,以其千年工艺,寄托了中国电影在新时代振翅高飞的美好愿景。

在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电影艺术家们从“看景”走向“入戏”,沉浸式体验戏曲之美。甘家大院内,南京市京剧团“南家班”的演员身着戏服,将青砖回廊的实景庭院转化为一座流动的戏曲剧场。武生演员手把手传授花枪技法,让艺术家亲身体验“唱念做打”的深厚功底。尤为动人的是,“两代林黛玉”陶慧敏与青年演员同台对唱,成为传统文化代际传承的生动缩影。

薪火相传:代际对话,书写青春注脚

“传承”是贯穿本届艺术周的精神主线。它不仅体现为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对传统技艺的尊崇,更彰显于新老电影人之间的深度对话与精神接力。

老艺术家田华在开幕式上的寄语令全场动容。这位见证中国电影发展的前辈眼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希望年轻演员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我是他们的粉丝。”朴实的话语,承载着老一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真诚鼓励。

“电影文化进校园”南京师范大学专场,成为艺术与青春对话的典范。陈宝国、崔新琴、王馥荔等艺术家走进“东方最美校园”,与学子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作心得,解答专业困惑,送上深情寄语。学生剧社的原创话剧表演,则展现了青年一代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与创造力,赢得艺术家们的赞许。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艺术精神与职业理想的薪火相传。

责任担当:艺术赋能拓宽社会视野

本届艺术周还展现了电影艺术超越银幕、服务社会的广阔视野。长江江豚保护公益行活动,将电影人的影响力延伸至生态环保领域。艺术家与学子、志愿者同乘“长江之恋”游轮,在《长江之歌》的旋律中感受长江的壮阔,通过江豚观测与生态讲解,深刻理解保护长江生态的紧迫性。以艺术为纽带,凝聚公益力量,共同为长江生态与江豚守护注入温暖而坚定的能量。

在金陵STYLE,浪漫氛围中同样蕴含着传承的深意。经典爱情电影海报唤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艺术家为新人送上祝福,在梧桐叶上书写给南京的情书,将电影中关于爱与美好的价值观,传递给广大市民,延续着城市绵长的人文温度。

从朝天宫的庄严启幕,到大华大戏院的温情对话;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历史沉思,到长江岸边的生态守护,本届艺术周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文化场域。它立足于中国电影120年的辉煌历史,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展望电影艺术在记录时代、滋养心灵、服务社会方面的无限可能。

这场秋日里的光影盛宴,不仅为南京增添了新的文化印记,更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中,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电影的力量与温度。艺术周虽已落幕,但光影初心不改,文化传承不息。那份关于艺术、传承与责任的思考,将继续在每一个电影人与观众的心中久久回响。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