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王峰 实习生 赵韵涵
沐浴在浓郁的书香中,身穿汉服的长春姑娘敲下《红楼梦》印章,她身后的紫峰大厦勾勒着南京迷人的天际线;
白发老者手持南京老地图,在他身后专门买菜的小车里,放着一本《家住六朝烟水间》;
从附近参加完单位团建后的“90后”南京小伙,回家路上来此扫码买下一本科幻小说;
……
10月31日至11月3日,2025第三届南京文学书集在金陵STYLE浪漫中心举办,线上刷屏、线下火爆。
读者在南京文学书集现场阅读书籍。连续举办3年,南京文学书集已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此次书集与“读城·南京”“茉莉花开·与宁共赏”相结合,通过“可逛、可玩、可带走”的体验,让经典阅读融入日常生活,让城市魅力璀璨绽放。
“山水城林相映,水韵文脉相融”,当秋日的阳光穿透玄武湖的薄雾,书香正顺着湖畔的风,氤氲着城市的街巷肌理,生动诠释着何为南京“最浪漫的生活方式”。
可触摸的文脉,读书也是读城
“南京的文学基因深植于历史土壤,文脉在此绵延不息。”正如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丁捷在2025南京文学书集开幕式上所说,南京的文学基因,早已深埋在秦淮河的波影、明城墙的砖缝里,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书集现场陈列各类书籍,成为市民近距离感受文学魅力的好去处。3届南京文学书集,始终以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根脉。
前两届南京文学书集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举办。这座紧邻玄武湖、背靠明城墙的场馆,本身就是南京历史文脉的缩影。玄武湖有“金陵明珠”之美誉,山水城林相融,人文古迹荟萃,南京明城墙则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市城墙。
2025年,南京文学书集移至玄武湖东端的金陵STYLE浪漫中心,并以“烟火气里读南京”为主题,让文学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对话,在经典与生活之间共鸣。
南京自古以来文脉昌盛,素有“天下文枢”之美誉。2019年,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从此,南京一古一今两张城市文化名片,交相辉映。
2023年,在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四周年之际,中国首个以“文学书、文学+”为主题的融合书集在玄武湖畔亮相,连续举办3年。
“南京是《红楼梦》的故乡,今年我们带来了红楼主题文创。”重庆出版社工作人员窦立茹告诉记者,产品包括《红楼梦》书签、折页等,卖得非常火爆,真是不虚此行。来自长春的游客张女士买下一套《红楼梦》折页,并享受了免费盖章服务,“刚逛完江宁织造博物馆,就在这里碰上这件文创,这趟南京之行太有意义了。”
“会玩也得有底气呀!”在泰州游客蒋先生看来,南京每个地方都是景点,每个地方也都是文化,“比如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你可以到夫子庙,坐着画舫游河,看看灯影里的城墙,听听摇橹声,就会明白——南京的文学就是活的风景。”
“读书也是读城。”作家祁智表示,读南京,可以在地面上读,也可以到书籍中读,不管是乌衣巷,还是长干里,这些名字都永生于经典作品当中,“作品在,名字就在。作品就在书籍中,也在我们的心里。”
可对话的经典,南京作家群星闪耀
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文学作品。很多出版社都将与南京有关的图书带到了南京文学书集。
众多读者驻足挑选图书。马伯庸的畅销力作《显微镜下的大明》、著名学者薛冰的《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城市史》《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等均是本届书集上大受欢迎的图书。
今年书集上,中国工人出版社将一套4本《明清饮食》放在重要位置,清雅的封面,让人一下子想到袁枚的《随园食单》。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书涉及厨师、食贩、美食家、食器、御膳、宴饮、日常食俗等,而明清江浙地区注重应季而食,注重食材本味。在南京,《随园食单》饮食习俗已被列为非遗代表性项目。
每届南京文学书集都集结了百余家国内知名出版机构及2万余种文学书籍。不仅有译林、江苏凤凰文艺等本地出版社,人民文学、上海译文、后浪、读客、果麦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界大咖,也将各自的热销书籍与重磅新书带到了玄武湖畔。86版《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每届南京文学书集都举办数十场分享会。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都有不同的南京作家走进文学书集分享现场。仅今年,作家祁智、胡学文、丁捷等就先后来到金陵STYLE浪漫中心,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胡学文现为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奖项。2021年,胡学文离开老家来到南京,被引进加入江苏省作协。在新作《龙凤歌》中,胡学文融入了诸多南方元素,写到了紫金山、长江、燕子矶等。丁捷在南京的文学印迹可以追溯至南京师范大学中大楼,当年他免试进入该校中文系学习。如今,他的《问心三部曲》将《追问》《初心》和《撕裂》三部畅销书重新结集,以统一的整体面貌再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也纷纷做客本届文学书集,以“日常生活即历史——中国文化变迁中的细节、故事与温度”和“《红楼梦》的花式读法”等分享吸引了大批读者。
可沉浸的烟火,书香与风景浑然相融
“这是我第二次来逛南京文学书集,不仅是来买书,更是在享受一种文化氛围。”浙江游客王晨说,“享受的是浸润千年的金陵文脉,是藏在山水城林里的生活诗意,是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
南京文学书集以“文学+”为纽带,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融合出版、文旅、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既彰显古韵今风的城市特质,又呼应当下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
2023年,85位文艺主理人携金陵文创、非遗手作、运动机能、美食精酿四大品类“文学相关生活方式”亮相文学书集,从日市到夜市,共绘一幅精美绝伦的“新”《金陵图》。
媒体人罗拉拉记得,她当时的展位是031号,所售商品有用其绘画作品印制的年历、明信片、布包、T恤,还有其亲笔手绘的孤品布包、T恤、鞋子、扇子以及成套书签,等等。作家黄梵、鲁敏等都先后光顾她的摊位。鲁敏还与友人联袂为她上演了一出临街“叫卖”大戏。
2024年,在第二届南京文学书集启动之前,文都主理人春集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举行,活动汇聚“文学+创作”“文学+出版”“文学+餐饮”“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旨在关注城市文化生活的前沿趋势,展示“文学+”生态的发展和繁荣,探讨如何通过文学创意和创新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年的南京文学书集,在“文学+”主理人中又增加了南京本土音乐人的音乐展演,市民游客可以一边逛书集,一边聆听民谣、戏曲、流行音乐。
2025年,南京文学书集在玄武湖畔再出发。活动所在地东倚紫金山,西揽玄武湖,本身就是一个诗意所在,更是市民游客在城内休闲娱乐的绝佳之地。为了让文学与城市深度融合,书集设有“文学一公里”展销区,打造了“文创生活方式”“文学露营部落”“低空飞行体验”“苏超足球文学”“萌宠游乐园”等六大主题展区,市民和游客可体验帐篷诵读、房车咖啡、VR沉浸阅读等创新场景,感受文学与体育、电影、科技、文旅的跨界碰撞。
“满天的星斗,全都跑到山脚下去了,无数点光明跳动着、奔驰着、串联着,在夜的莽原上堆砌出,一座龙蟠虎踞的古城……”这是南京作家冯亦同的作品,读来令人怦然心动。“隔着水,远远望见一带苍紫的城墙,映着那淡青的天,叔惠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南京的美丽。”这是作家张爱玲在《半生缘》中对南京的描述。
如今,在南京文学书集,这些书上的文字从纸间“走”了出来,与湖面、城墙,还有远处的紫峰大厦,一起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共同渲染出一个书香与风景浑然相融的南京之秋。
丁捷表示,第三届南京文学书集以“烟火气里读南京”为主题,成为将文学融入市井生活的生动实践,推动“文学+产业+文旅”的多元共生。
扎根于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多种形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在游览中阅读,在读书中赏景。这种文学性,是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底气,也是这座城市无可替代的独特气质。
可参与的创新,文旅体验升级
在南京文学书集,可以看到,在千年古韵与现代新风的碰撞中不断“生长”的南京。
这里有对传统图书的坚守,有年轻人对潮流的热爱;有VR世界里的文学漫游,也有拆图书盲盒时获取的情绪价值;有本地市民的日常陪伴,也有外地游客的专程奔赴。
2024年,第二届文学书集增设“文学绘万象·动漫新纪元”单元,带来集国漫出版物、创作展示、潮人潮牌、经典分享于一体的精彩内容。
2025年,充满科技感的“VR沉浸悦读”体验区成为书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戴上VR眼镜,读者就可以“跳”进一页书,开启360度无死角“阅读”。该产品将图书与前沿科技融合,现已开发“奇阅西游”“主旋律VR·跟着走”和“火星见习生”三大主题。12岁的果果仰着笑脸和妈妈分享刚结束的“西游”经历:“身临其境,所有内容印象都很深刻!”
“来南京旅游,内容越来越丰富了,能把古典文学、现代科技和文旅体验完美融合,既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又让游客玩得很尽兴。”来自深圳的科技从业者赵宇感慨。
让古典文学通过动漫、VR、音乐等新大众文艺形式“破圈”,让文旅体验从“看风景”升级为“品文化”,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人,在南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南京文学书集还打造了“南京文学之夜”,用独属于“世界文学之都”的方式体验体育比赛。11月1日晚,书集现场用超大屏幕对“苏超”决赛进行实时直播。伴随着球员们在绿茵场上拼搏的身影,那些洒在夜空中的兴奋、激烈与期待,都被迅速投放到社交平台,成为一件件即时创作、发表和评论的诗篇。
“南京太会玩了,能把足球和文学结合起来,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作为文旅城市,真的无可替代。”无锡游客蔡飞表示。
此外,众多自媒体博主的直播,也成为今年南京文学书集的一大景观。书集在传统图书展销之外,设置相关打卡点,鼓励游客拍摄与南京文学、城市风景相关的短视频,上传社交平台参与话题互动。大家以屏为窗,南京文学书集立刻从服务本地读者,成长为辐射全国的文旅名片;从少数人的文学盛宴,成长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文化狂欢。
以历史为根、以现代为翼、以文化为桥,每个人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以南京文学书集为窗口,这座城市让文学融入烟火日常,向世界展示着历史与现代的共生、传统与潮流的交融。
本版摄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