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十九届“挑战杯”决赛吸引超万名师生来宁

2025-11-04 07:12:4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第十九届“挑战杯”决赛吸引超万名师生来宁

赛场播撒创新种子 场外对接成果转化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余梦迪

实习生 黄佳琪

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挑战杯”,再次点燃青春与创新的火花。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举行。这场盛会吸引全国472所高校、超万名师生及科技工作者来宁。赛场之内,一个个奇思妙想激烈碰撞;赛场之外,一场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创新接力同步开启。

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获“挑战杯”,南京大学等56所高校获“优胜杯”;产生主体赛特等奖96个、一等奖187个、二等奖369个、三等奖993个及“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作品982件。

闪耀青年智慧,多领域创新成果“破茧而出”

“挑战杯”竞赛既是高校学子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示,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各团队聚焦自己的科研领域,从社会真实需求出发,以扎实的研究、前沿的技术与跨学科的视野,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智慧担当。

既柔软灵活,又能保持高刚度,在狭小空间内来去自如,这是南京工程学院团队带来的一款超细长臂刚柔机器人。这款“能屈能伸”的机器人荣获主体赛特等奖。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卢旭鸿介绍,他们在结构设计中创新引入一种三层柔索联动驱动结构,使它的刚度及承载能力较传统柔性臂提升数十倍,“它不仅具备柔性臂的柔软、灵活,还能搭载各种末端执行机构,进行深入检测运维作业。这个机器人已经在飞机检测、电缆沟巡检、氢储能罐内部焊缝检测等场景中试用,未来有望拓展至抢险救灾、智能家居等更多领域。”

从精密的工业检测到广阔的蓝天探索,学子们的创新视野不断拓宽。“太酷炫了,会飞的汽车真的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来的“仿鹞鹰陆空两栖一体式飞行汽车”外观如普通汽车,却多了一对“大翅膀”,既能在天上飞,也能在地上跑。“我们在结构设计上另辟蹊径,参考了鹞鹰翅膀的折叠机理,以‘折叠翼+可倾转旋翼’的构型实现陆空两栖一体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许家铜介绍,目前,团队研发的1:4缩比样机已完成地面行驶、垂直起降、空中巡航等验证工作,并与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很期待项目能真正落地江苏。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生活方式,也在重塑医疗健康的未来图景。南京大学“虚拟人体”团队带来的“优化新药临床试验方案的人工智能模型”荣获主体赛特等奖。他们通过在计算机中模拟真实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帮助药企在开展真实临床试验前,更科学地预测药效、优化用药剂量和筛选合适的人群。团队成员刘天硕介绍,该项目已落地15家以上企业与医院,为先声药业、知和医药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不止于“学术比拼”,赛场外还有项目对接转化会

对于参赛师生而言,此行南京的意义远超一场比赛。“挑战杯”决赛期间,在团中央指导下,团省委联动各方力量,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科技成果转换、青年人才招引为切入点,创新打造“1+6”全周期模式,即举办1场全国竞赛,以及青年人才招聘会、项目对接转化会、青年发展型城市推介、“人工智能+”专项赛、青年科技人才成果展、优秀项目路演等6项配套活动,推动赛事从“学术比拼”向“人才集聚、项目落地”延伸。

在项目对接转化会中,主办方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专业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布局,现场开展项目观摩、科技沙龙、合作洽谈会等对接活动,推动项目或技术在江苏落地转移转化。

据组委会统计,本届“挑战杯”期间,通过项目对接与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的精准匹配,已有37个项目落地,超60个项目初步达成转化意向,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南京大学“软物质·硬科技”团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国际首套液晶矢量光刻原理样机。“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为解决光刻‘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南大智慧,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案。”团队成员马子鸣说,“南京这座城市与我们项目研究十分契合,都是在传统技术的土壤中,长出创新的枝丫。希望在技术经理人的帮助下,成功在南京扎根。”

“原本只是来参赛,没想到收获了技术转化的关键机遇。”在项目对接转化会上,南京中医药大学“醒脑通途”团队成为焦点。该团队的核心优势聚焦中药制剂体系的优化改良:创新构建“葡萄柚囊泡搭载醒脑静微乳”新剂型,精准破解了传统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多项痛点。“技术经理人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指导,从项目梳理到转化路径规划都专业到位。”团队成员李佳乐介绍,针对中药复方制剂组分复杂的特点,经理人还提出优化中药组分的具体建议,助力提升药物活性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南京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微展示区内热闹非凡:开天眼无人机受到青睐,机器人手冲咖啡香气四溢,AI生成专属报纸的展位前排起长队;青年发展型城市推介区里,人才补贴、创业启动资金等扶持政策,引得参赛青年驻足咨询、深入了解;“南京创享日”活动组织参赛师生赴南京市12个板块的科创园区、龙头企业参访,推动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优质参赛项目团队与企业深入交流、争取合作落地。

从赛场展台走向广阔市场,南京精准赋能项目落地

一场国家级科创盛会为何青睐南京?答案藏在城市深厚的创新底蕴、完善的产业生态与暖心的人才政策之中。

本届“挑战杯”特别增设“人工智能+”专项赛·挑战赛,232支高校团队围绕工业、医疗、教育等8大应用场景同台竞技,最终8支团队脱颖而出成为“挑战之星”擂主。

南京已建成麒麟科创园南京智能计算中心、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智算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已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创新研究院,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学科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南京还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这几天在南京切身感受到,这里的产业发展氛围非常浓厚。”赛事期间,西南交通大学老师陈德团队研发的一项技术和南京沐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确定了合作。

“留住团队、留住项目”是赛事落地的长远目标,而南京极具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与资金扶持,正成为吸引大学生科创力量的“强磁场”。《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南京市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对于大学生初创项目,南京的扶持更具针对性。南京已设立1亿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基金,聚焦驻宁高校人工智能方向的成果转化项目,主要投资项目种子轮和天使轮;另有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围绕驻区高校、人才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专项投资,目前已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对接。

当前,南京正着力优化青年发展环境,推出一系列青年友好的具体政策举措,打造宜业宜居、有爱有为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吸引更多青年留宁发展。

作者:何洁 余梦迪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