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走入文物中的山水,邂逅千年诗境

2025-10-31 07:16:1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去博物馆看“园林”——

走入文物中的山水,邂逅千年诗境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中国园林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蕴含着古人对山林野趣的理解和诠释,是他们寻求精神自由的窗口。

“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正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罗尔纲史学馆举行。展览精选书画、玉器、瓷器、金属器、砖雕等文物近百件,集中展现中国园林之美,让观众得以透过这些文物组合,感受古人对理想生活空间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寻。

“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开展。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开展。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园中探园”,感受古人的精神居所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曲水环绕、峰石叠嶂、回廊起伏、草木清雅、楼榭亭台错落分布,走进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瞻园,在通往展厅的路上,便有“园中探园”之感。

走进展厅,犹如闯进了策展人为观众铺陈出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象之中。镜像的地面倒映着假山,一面墙的古山水画在草木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地将时光拉回到车马悠悠的时代。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自商周时代“囿”的出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演变为专供帝王理朝、游乐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园林逐渐形成,到唐宋时期发展为写意山水园林,元明清时期,一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园林荟萃盛极一时。

“何以见园”展览分“观合 园色如许”“见微 匠心独运”和“见心 诗意栖居”三个部分,展览的第一部分,勾勒出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并通过表面绘制、雕刻有园林整体面貌的文物,来体现园林山水式的突出特征。

第二部分从微观视角出发,聚焦到园林的局部。通过山石、花木、建筑展现造园艺术的精妙,带领观众从细处的审美旨趣体味园主的格局和风骨。

展览的第三部分,以园中生活的人为主角。园林不仅满足他们单纯的居住功能,更是承载思想、寄托志趣的精神居所。通过活泼温暖的日常,窥视文人在恬静的园居生活中自由悠游的性灵;透过秀逸雅致的园设,关注古代文人对理想家园的追求与构想;借由士族女性的园居日常,展现古代女性的才情婉思。

画中遥想,袁枚与随园的文脉余音

南京历史上有过很多园林,如瞻园、愚园、煦园、东园、半山园……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不少园林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只能在一些诗词古画中寻觅微踪。

随园便是如此。

走进展厅,第一件书画作品所绘的是随园。“南京的文化、历史与园林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告诉记者,毁于战火,今仅存地名的随园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随园图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随园图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展览展出了清代画家林象棻的《随园图卷》,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得以窥见曾经随园的布局,以一条溪流为中轴,园门在东北角,以今天的方式来框定随园的位置,大概是在五台山以东、广州路以北,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以西的区域里。

“随园可以说是清代南京故事最多的一座园林,早年它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家族园林,雍正年间曹家被抄没后,园林归下一任隋赫德所有。”孔令琦说。

此后,隋赫德贪墨获罪,隋园成为废园,以300金的价格出售。袁枚当时正任职江宁县令,便购入隋园,改称为“随园”,寓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袁枚在随园度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其所作《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小仓山房文集》都与此相关。

此次展览展出了袁枚编著的《随园三十六种·续同人集》。丛书以袁枚自著诗文、诗话为核心,兼收其主持编纂的唱和集与弟子作品。

袁枚在园中不但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收藏了大量的诗文书籍、金石篆刻。其藏书处被命名为“书仓”,藏书三十万册。在展柜中,观众便可以看到袁枚所书的“书仓”的匾额。

文物所载,皆是园中诗情画意

园林,也是诗意的栖居之地。“大隐在关市,不在壑与林”文人士子在园林中生活状态充满情趣,吟诗绘画、博藏典籍、玩赏古董、唱戏度曲、游玩嬉戏……浸润于园林之中,严密的礼制束缚可以暂忘,自由悠游的性灵得以抒发。

在展厅中一件《爱园图》复制件是清代画家汤贻汾所作,原作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汤贻汾常年生活在南京,除了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他还在南京修了一个爱园。这个爱园虽然不是汤贻汾的园子,但和他的琴隐园一样位于鸡笼山下。他参与过爱园的设计筑造,因此留下了这幅有关爱园的画作。”孔令琦介绍。  

孔令琦分析认为,这个爱园就在今天的南京进香河以东一段。“从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里有鸡鸣寺塔,中间的那条河就是进香河,左边的城楼实际就是今天的鼓楼。如果仔细看的话,河面上有两条船,爱园边上有个门,当初要到爱园来,是要坐船的,很有诗意。”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而不制胜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从景境营造到人文意蕴都深深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生命意识、人生智慧。今天的人们,在平直的街道转角处窥见一处竹石小景,脚步不禁放慢,心亦瞬间感化;每逢节假日,寻一处可见山水的民宿,时光也缓了下来,这是园林天生自带的心理疗效功能。对现代生活中的我们而言,园林让人于喧嚣中寻得宁静,又何尝不是一味精神解药,一处内心深处的诗意栖居。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