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千年传承——条条大路通城门

2025-10-31 07:11:2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千年传承——条条大路通城门

□ 薛冰

南京,这座承载着六朝古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独特的空间肌理与文化品格,历经千年而传承不息。在这一宏大的城市叙事中,城墙与城门作为凝固的史书,不仅定义了古代城市的边界与秩序,更与城市交通干道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城墙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城市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城市格局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最明显的表征之一,就是“条条大路通城门”,城门方位决定着城市的交通干道系统,而干道系统则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抓住这个骨架,有利于整体把握历史文化名城的生长脉络,也有利于名城的系统性保护。

明代城门与南唐有承续关系

城门与交通干道的关系,简单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门选址于既有交通干道上,一是城门定位于规划中的交通干道上。城门的交通枢纽功能,促进、强化了干道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从今天的视角看,交通干道沿线往往分布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区。

南京城墙建设有两个重要阶段,南唐和明代。

南唐金陵城五座城门,南、东、北面各一门,西面两门,现在都有明确位置,除了北门,都与明代城门有明确承续关系。此外三座水门,即上水门(今东水关)、下水门(今西水关)、栅寨门(今涵洞口),也被明代沿用。

南唐南门(今中华门)到宫城南门(今内桥北)的御街(今中华路),是都城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与六朝都城中轴线大致吻合,但六朝中轴线更长,北面直抵北极阁,外郭南门朱雀门早期在镇淮桥附近,南朝梁时远推到今中华门外西街南端,也就是现在长干古城考古中发现的六朝国门。中华路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道路之一,两侧密布传统街巷建筑、工艺作坊、园林景观。

东门(今大中桥西、东水关北)到西门(今汉西门)的白下路、建邺路一线,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与南北中轴线交于内桥北。这条东西干道长期作为都城行政区与居民商业区之间的分界线。六朝建康城、西州城、冶城以及南唐宫城都在路北侧。路南从甘家大院、大板巷、评事街、锦绣坊直到门东、门西,就是今人常说的老城南。

水西门外石头津自六朝以来就是重要港口、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所以南唐不能不在此开龙光门(今水西门)。东门到龙光门的建康路、升州路一线,遂成为繁华商业街,沿线的姚家巷、贡院西街、承恩寺、状元境、教敷营、大板巷、弓箭坊、评事街、彩霞街、仓巷等也都商铺林立。它与南北中轴线的交点三山街更是绵延千年的商市中心。宋代夫子庙选址于三山街口东南,正是因为水陆交通、考生生活都很便利。夫子庙地区的繁华由此开启。

这两条东西干道和中华路构成了南京老城南的交通骨架,现在仍是重要交通道路。白下路与建康路交会处,正对大中桥的建筑形成一种少见的锐角,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就是因为道路形成在先,建筑受道路的限制。

新街口相对于“旧”街口而得名

南唐北门在珠江路北门桥南,向南的干道位于皇宫西侧,即估衣廊、糖坊桥、高井大街(今丰富路)一线,与东西干道建邺路相交于下街口(今丰富路南口)。这条路看似不太重要,但是到了明代,皇城西安门到汉西门的东西干道(相当于今中山东路西段、双石鼓经螺丝转弯到石鼓路)出现,两路相交处形成“新街口”。

最早出现新街口地名的文献,是明天启元年(1621)所修《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一《中城职掌·舆地》:“正北司后左,北门桥宝字铺,新街口璧字铺,糖坊桥尺字铺。”依《千字文》“尺璧非宝”次序,新街口似在北门桥与糖坊桥之间。书中除此地名外,未见有其他相关记载。

至清乾隆年间刘湘煃《城内沟渠考略》中介绍高井大街(今丰富路)、明瓦廊一带水系,明确说:“新街口南之水,至破布营东与之相会。”可知此时的新街口即位于破布营北,今新街口广场范围内。

新街口是与“旧”街口相对而得名,这个旧街口,就是土街口。

南唐宫城在元代被毁,城市南北中轴线(今中华路)自内桥向北延展,即今洪武路,北过香铺营至杨吴北城壕,连通进香河。自西安门西来的土街与洪武路相交的十字街口称土街口。过土街口继续向西,与南北干道高井大街(今丰富路、糖坊桥)相交处形成的新十字街口,便被叫成“新”街口了。

清圣祖、清高宗南巡驻跸大行宫,返程时都曾由旱西门(今汉西门)外登船,走的就是这条路,也曾经过尚未兴盛的新街口。《康熙南巡图》中清晰地描绘了旱西门(今汉西门)内外的繁华气象。

明都城新设城门出于功能需要

明代建都,都城南北中轴线自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经皇城南门洪武门、宫城南门午朝门,到宫城北门玄武门(今后宰门)、皇城北门北安门、都城太平门,纵贯明故宫。东西轴线自都城朝阳门(今中山门)经皇城东安门、宫城东华门到宫城西华门、皇城西安门,向西延展直到都城石城门(今汉西门),将政治中心区和居民商业区两大功能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明都南京城中最符合正统都城规制的片区。

南唐金陵城区此时全部成为居民商业区,因为干道格局形成已达数百年,沿线建筑群也已固化,城门位置就不能轻易改变,所以南门易名聚宝门(今中华门)、龙光门易名三山门(今水西门),西门易名石城门(今汉西门)。

实际上明城墙自石城门向南转东至东水关一段,就是在南唐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因城墙须在东水关北向东延伸将皇宫包容在内,金陵城东门被拆,为维持城区原有交通格局,在东门附近新开了朝南的通济门。原南唐东西干道也由大中桥向东延伸到洪武门,成为皇宫物资运输的通道,升州路、建康路一线愈加繁华。

皇宫区和居民商业区两个相对规整的方块以北,是新包入城内的军事区,其东临玄武湖,北是江滩湿地,西有外秦淮河,导致南京城形状极不规则,被后人做各种猜测,甚至说是像朱元璋的脸,其实说的人肯定不知道朱元璋长什么样。

军事区同样须设置城门对外交通,因玄武湖水面宽阔,自太平门沿湖向西转北,直到湖水尽处才开神策门。由此向西,在运粮河(今金川河)处开金川门并设北水关。再向西至狮子山,为利用这一江口制高点,城墙北凸将山体包入城内,并在其东开钟阜门,西开仪凤门。城墙从仪凤门向南衔接石城门,因外秦淮河是水路运输要道,所以在古平岗麓开定淮门,清凉山麓开清凉门,以便利物资转运。南京明都城十三个城门就是这样形成的,除沿用前代城门外,新设城门都是出于功能需要,而非某种虚拟神话。

近现代新辟城门出于交通需求

在城市中部高地建造的鼓楼,成为新城区的交通枢纽。新街口和鼓楼,对现当代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拆除了南唐北城垣,但尚未形成足以取代高井大街的新路,北门桥仍是南北交通节点。原南北干道仍从北门桥向西北延伸,经鱼市街、唱经楼西街、黄泥岗到鼓楼,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向东弯折。直到民国年间修中山大道,从鼓楼到新街口取为直线,即今中山路,北门桥才失去交通节点地位。这是城门影响交通干道和城区发展的典型例证。

由鼓楼向北的新交通干道规划为两条,同样以城门为端点,一条正北至神策门,民国年间在神策门东侧开中央门,发展为中央路。一条向西北至仪凤门,民国年间在仪凤门南开挹江门,这条路在盐仓桥南口转弯向西出挹江门直抵中山码头,即今中山北路。由仪凤门转向挹江门的原因,是沿江的下关地区在晚清即对外开放,成为南京最早的现代化城区,江岸码头、沪宁铁路车站也都在下关。这是城市发展促成道路建设与城门开辟的例证。

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成为民国都城中轴线,也是近现代城市建设的重心,沿线分布大量近现代经典建筑。中山门外即钟山风景区。

近现代新辟的十几座城门,同样出于交通需求,也带动了沿线发展。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南京交通干道系统和城市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城墙、城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城南地区的干道,延续千年,不但仍承担着交通功能,而且串联起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经历了从文物本体到周边环境再到历史片区的进程。研究城墙、城门与城市空间、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不但有利于推动城市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传承,对于南京城墙(中国明清城墙)的申遗工作,也会是一个强大的助力。

南京篆刻艺术推广促进会供稿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