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个校园社工+心理和社会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开启 四叶草社工站组建“社工 + 心理”工作小组

2025-10-28 21:11:29|图文来源:南报网

对于在校园内有明显行为偏差的学生如何科学干预?单亲家庭又值青春期的学生周边关系如何更好建立?朋辈缺失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同伴关系和提升社交技能……作为驻校社工,黄老师最近遇到了学生们太多“心理”方面的难题。10月28日,南京市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特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陶琳瑾老师以及学院的部分硕士和博士生志愿者一起来到四叶草校园社工站,对驻校社工在心理工作环节上遇到的问题给予督导,也开启了校园社工在心理和社会支持服务模式上的有效探索。

作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专家,陶老师结合校园社工站具体的服务案例,给予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也充分肯定了爱心助学协会作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心育基地的工作成果。

就行为偏差的学生干预方面,陶老师指出:对于缺乏母爱和父爱的学生,依托学校场域,校园社工可以为学生配备同性别老师,构建“替代性支持性关系”,通过持续性陪伴与积极互动,帮助学生修正对父母角色的单一负面认知,重建对该角色的积极预期,避免因角色认知偏差产生排斥或不良模仿行为;在家长工作坊的服务开展中,陶老师提出核心实施路径:以家长真实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定制化设计,逐步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服务模式;同时系统整理 “家长报告”,通过需求反馈与服务效果的闭环梳理,形成正向循环。

陶老师针对朋辈缺失学生的社交支持与同伴关系构建,也提出了实操性的督导策略:一是可以设计 “同伴优点正向表达” 类的互动游戏,引导学生公开肯定同伴优点,提升朋辈互动质量与联结;二是建议可以以“个案学生生日”为切入点,借助班会课等集体场景植入活动,依托集体支持与情感温暖,助力学生搭建良好的周边同伴关系。

对于社工站在心理元素的专业化构建上,陶老师也给予了专项指导:建议校园社工站优化沙盘配置,一是引入湿沙盘以丰富干预形式,二是补充沙盘玩具品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情绪表达需求和场景构建;此外,她还建议社工站建立自己的“四叶草”兑换机制,将4个叶瓣分别代表4个方面的品质,集齐可以有一个心愿的兑现,以强化积极行为、促进品质养成。

在陶老师最擅长的艺术疗愈领域,就日常社工站的墙绘和绘画漂流本等,她指出可以采用 “集体共创 + 自由绘画与主题创作共生” 的活动模式,强化个体间的情感联结与互动;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拍摄存档、分类整理后,开展系统性的画面分析与结论提炼,再通过回顾性分享疗愈效果,使墙面绘画等艺术载体成为学生表达内心体验、宣泄情绪的安全出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生志愿者王欢提出,对于心智比较低的学生,所带有的攻击性也是自我能量激活的方式,社工要引导学生运用健康安全的“攻击”方式来处理情绪,同时关注在这期中学生的感受以及感受的变化,让他们的情绪“被看见”。临床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硕士生志愿者张悦提出,对于有些行为偏差的孩子可以允许他们“安全性破坏”,但要用“修复”来重构,可以围绕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比如纸张、陶瓷等的损坏后重组重建,引导其体验责任承担、问题解决,进而促进心理与行为的适应性发展。

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蒋秘书长认为,陶老师团队的专业督导给出了校园社工在心理和社会支持服务模式上的有效路径。她还提出:心理和社工志愿者团队之间可以加强内训和赋能,社工可以给心理志愿者做社工专业方法的辅导,心理志愿者可以为社工提供心理专业的服务支持;蒋秘书长还强调,心理志愿者驻校期间,可以配合校园社工对于一些“短暂性情绪困扰”的学生开展“微干预”、做好“微个案”,这是非常有效的干预模式。

督导会议现场,陶老师团队与四叶草社工站联合组建“社工 + 心理”跨专业工作小组。陶老师提出“组合式”服务模式,并针对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协同适配、成员间集体协作机制构建等核心问题给予了有效的指导。

来源:通讯员 黄歆媛 李科霖

编辑:高正阳

校对:熊向宁

审核:苍淑珺

责任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