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名人才角逐南京市“双创项目”
人才“赛马”金陵城,创新与产业双向奔赴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10月26日,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简称南京市“双创项目”)评审在南京市委党校多个教室同步启幕。经过前期严格遴选,近400个聚焦前沿领域的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同台角逐100个市级支持名额。作为南京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金字招牌”,该项目不仅持续吸引海内外英才来宁逐梦,更承载着城市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定决心,以精准施策推动人才价值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今年评审有哪些新导向、新亮点?记者走进答辩现场一探究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现场博弈见真章,技术细节论高低
“你们的芯片是自主研发吗?目前量产进度如何?氮化镓替代硅材料,核心优势具体体现在哪?”当天上午9时06分,南京氮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罗鹏刚刚结束“氮化镓集成驱动芯片项目”阐述,评委的连环提问便直击核心。
这位刚刚从四川来宁创业的“新南京人”坐直身体、冷静解答,“我们是国内唯一具备氮化镓集成驱动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比硅更耐高温、能耗更低、更适应高频。现在公司已经入选国内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了。”
9分钟提问环节结束,五位评委围绕技术、市场、产能、金融等方面展开独立打分。走出答辩室的罗鹏感慨连连,“评委很严格,而且非常专业,提问直切要害,比我们预想的更深入,也让我对项目优化有了新思考。”
这样的“硬核对话”在评审现场俯拾皆是。记者观察到,今年项目评审依然采取严密的组织方式,近400个参评项目按领域分为18个评审组,每组配备5名专家,涵盖高校学者、企业高管、创投人士等,确保“火眼金睛”筛出“真金”,尽显务实导向。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直言:“我们要的不只是‘好项目’,更是能为南京发展实打实做贡献的项目。”
“评委最关心模型自研能力,这正好是我们的核心优势。”“90后”连续创业者钟喜明带来“AI驱动3D世界创造平台”项目,他兴奋地说,团队在实践中发现,并不需要行业小模型即可满足平台需求,“用户玩我们平台的3D互动游戏时,其实是在帮我们训练模型,既降低研发成本,又能快速优化体验。”
从教育培训创业到深耕3D技术,钟喜明坦言,南京的创业氛围和人才政策是他第三次创业选择这里的关键,“政策给了我们试错的底气,这次要是能入选,就有更多资金投入核心算法研发了。未来,我希望能够借助AI技术让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世界。”
产业导向明方向,重点领域“开绿灯”
翻阅评审分组名单,近400个参评项目与南京产业规划的契合度令人瞩目:生物医药领域以70个项目居首,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紧随其后,分别有67个、42个,另有能源、软件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项目同步角逐。
这样的“高度适配”绝非偶然,而是南京人才政策“靶向发力”的必然结果。
“围绕重点产业攻坚需求,我们今年在政策上做了不少‘减法’与‘加法’。”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减法”减在门槛。申报条件上,进一步破“四唯”,创新类人才学历放宽至硕士研究生、创业类放宽至本科,让更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有机会。
“加法”则加在机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单设赛道基础上,今年新增人工智能领域且不设名额限制,上浮政策支持金额,鼓励前沿技术项目申报;持续赋予紫金山实验室、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自主评议权,进一步引入市场化评价;推出“免评直进”模式,将引才用才的选择权交给用人主体,龙头企业引进的年薪超100万元技术、管理人才,符合条件也可直接纳入支持,让优质项目“快通快享”。
这样的政策设计,精准击中了产业引才的“痛点”。“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在南京做全流程研发的可能。”南京凯鼎电子的“高性能第二代嵌入式USB IP核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屠睿坦言。作为拥有近20年IP设计经验的人才,此前他在外企工作时,多是配合国外总部开展部分环节研发,“但在这个面向下一代AI接口的USB解决方案,从需求调研到产品落地,全流程都在南京推进,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全案操盘’机会,也是吸引我去年来到南京的核心。”
苏交科集团首席工程师黄海浪的“大流量场景下高速公路均衡性管控体系”项目,深度融合交通模型与跨江通行需求,依托多源交通数据与路网均衡模型,实现了南京区域路网交通流量动态调控。今年“五一”期间,南京高速路网总流量达620.7万辆次,同比增长8.5%,创历史新高;实施均衡管控后,全市高速路网整体拥堵指数下降8.6%,大流量应对效能显著提升。
评委专业严把关,适配项目立得住
“今天碰到好几个中国科学院出来的青年博士,项目创新性强,人才梯队也扎实。”中午休息时,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李春平和同组评委交流评审感受。作为首次参与南京市级人才项目评审的专家,他负责人工智能领域项目评审,对南京的人才吸引力印象深刻,“不仅人才层次高,项目和产业的结合度也高,有几个人工智能应用项目,直接对接本地需求,落地潜力很大。”
今年的评委团队依旧保持“异地邀请+高规格+专业化”,涵盖高校学者、企业高管、创投人士,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更懂南京产业实际。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耿卫东是软件信息领域项目评审组组长,他把“严”字贯穿评审全程,“知识产权是第一道关,有个项目专利申请时间没有写清楚,我们组评委一下子就发现这个问题,当场问清楚。”
在耿卫东看来,评审核心是“三匹配”:“人才背景与项目需求匹配、技术路线与产业趋势匹配、落地规划与南京资源匹配。比如今天评审的北斗室内定位项目,技术可行,但要考虑南京隧道多、高楼密集的特点,后续还需优化信号穿透力,这种‘针对性建议’才能帮项目真正立住。”
据了解,本次评审将遴选产生10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入选项目最高可获得3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还能对接省市人才创投联盟、产业链资源。“我们希望通过‘项目评审+资源对接’,留住人才,让他们在南京扎下根、干成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动能’。”南京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