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厦门高分答卷的民生底色
“总编辑看厦门”活动走进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慈爱老年养护中心,实地探访深田社区、筼筜湖片区,点赞厦门基层建设和民生服务方面新成效
10月26日,“总编辑看厦门”活动进基层、看民生。来自副省级城市党报的30余位总编辑和采编部门负责人来到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深田社区、筼筜湖片区,实地感受厦门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齐头并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在深田社区图强小区,大家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走在筼筜湖畔,真切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在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慈爱老年养护中心,了解世界500强企业塑造产业发展优势、履行社会责任的作为与担当。
触摸城市发展脉搏
看产业与民生齐头并进
地点: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
一条是贯通全球的智慧物流“大动脉”,用绿色能源与数字技术为城市注入发展活力;一条是深入社区的养老照护“微循环”,用智慧平台与人文关怀为长者守护幸福安康。昨日上午,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看厦门”活动走进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清晰触摸到厦门城市肌体中两条同样强劲的脉搏。
一座不眠产业园的智慧引擎: “绿色动脉”联通全球
在24小时轰鸣的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25万余平方米的仓库堆满了来自全球的民生和大宗商品,月均超过23万辆次的车流把约22万吨货物快速分拨到全国各地、东南亚等——这座日夜不眠的产业园把厦门和世界连接在一起。它由象屿产发建设和运营,是厦门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的重要支撑项目。
在被誉为“象屿绿谷”的产业园仓库屋顶上,6MW分布式光伏板鳞次栉比。“年均发电量可达622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89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844吨。”象屿产发负责人算出来的“绿色账”引来连连点赞。光伏发电项目还与产业园内的冷库、停车公寓配套项目、新能源车辆充换电站、新能源商用车展厅等多模块业务串联协同,共建光储充换一体化园区。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张田收表示,象屿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是厦门最大的城市民生物流园,稳稳托住了区域物资供应的“生命线”,既保障了市民日常所需,也支撑了产业高效运转。
“物流园两端分别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这种双向流通的功能,不仅展现了象屿供应链的全球化能力,更直观呈现出厦门作为外向型开放城市的格局——以供应链为纽带,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尽显沿海开放城市的国际视野与链接能力。”
坐落于产业园南区的象屿速传智慧园库,是一座融合多项数字科技的现代化标杆智能仓库,依托象屿全球化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和“云、边、端”协同联动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实现货物从入库到出库的全流程线上化追踪和全方位数字化管控,提供贯穿进出口的产业链全链条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为象屿股份“立足供应链,服务产业链,创造价值链”提供了坚实的物流支撑。
“无论是长链路、高价值的大宗原材料,还是快流转、小批量的民生消费品,都能通过线上化操作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货物安全,数字化仓库就像装上了‘智慧大脑’。”在得知象屿速传已在全国织就一张覆盖30余个节点的“屿云仓”数智化安全网络后,青岛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杰肯定道。
“‘重写行业代码’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表示,象屿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始终处于动态优化中,实现了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他说,象屿的探索印证了企业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以数智化技术为驱动,持续优化解决方案、重塑产业生态,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实现基业长青。
一份智慧养老的幸福样本: 智慧暖流润泽晚年
智慧大屏上,近500位长者的健康数据实时闪动;戴上“智慧一卡通”,长者可随时随地一键求助;手工教室里,长者在老师带领下认真绘制立体油画……“总编辑看厦门”活动昨日上午走进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大家边看边问,零距离见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如何托起幸福晚年。养护中心里的适老化设计、智慧化健康管理体系、全院可视化管理平台,赢得大家连声点赞。
象屿慈爱由象屿集团向厦门市慈善总会捐资3.16亿元打造,象屿地产运营,定位为厦门首个智慧型老年养护中心。其打造集“医、养、教”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化的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的照护服务、丰富多彩的社交文化活动,全面呵护长者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也推动着厦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细节就是专业,尤其是智慧化、数字化的融入,把养老的舒适度提上了新台阶。”哈尔滨日报社总编辑孙伟在象屿慈爱的样板间里驻足打量,现场温馨的场景让他萌生跨界养老的构想:“哈尔滨的冬天银装素裹却气温较低,夏季则凉爽宜人;而厦门恰好相反,夏天炎热、冬天却温暖如春。要是能让两座城市携起手来,打造‘候鸟式’养老模式,也挺好!让老人冬天来厦门避寒,享受这里的温暖气候与优质照护;夏天去哈尔滨避暑,感受北国的清凉与特色风情。”
在孙伟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文旅+养老”已成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若哈尔滨与厦门能打通养老服务资源,或能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为跨界养老探索,提供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围墙打破了,资源才能涌进来。”象屿慈爱还积极践行“搭平台,促共赢”的象屿模式,汇聚社会爱心资源,推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例如,象屿慈爱携手厦门市老年大学共建“象屿慈爱学院”,截至目前已累计为院内外长者带来超过1200课时的丰富课程。象屿慈爱还以党建共建为纽带,联合13家政企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成立“星伙伴”联盟,累计举办大型敬老活动近40场。
“如何让老人有尊严、优雅地老去,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而厦门已经给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在和长者交流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杭州日报时政要闻中心主任丁雄英直言此行的感触。她特别点赞“智慧一卡通”:“这张卡不只是工具,更是科技对养老产业的赋能。小小的卡片里,藏着对老年人需求的细腻关照,也让‘智慧养老’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便利。”
“硬件配套容易复制,真正的核心还在‘软件’。”她认为,养老事业的突破点,在于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荣耀感、收入水平与专业技能——唯有让服务团队有归属感、有成长空间,才能让养老服务的温度持续传递,让“优雅老去”的愿景照进更多老人的生活。
感受“远亲不如近邻”理念
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地点:深田社区图强小区
小区公约点缀墙面,绿植花草赏心悦目;坐凳两侧安装扶手,老人起身更加安全;楼道门上的公告栏注重服务性,亮出楼栋党员、楼长联系方式……昨日下午,“总编辑看厦门”活动走进思明区开元街道深田社区图强小区,眼前有序温馨的景象让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定格画面。
这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老小区为何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且精细到位?答案就藏在昨日参观的“远亲不如近邻”政治生活馆。
作为近邻党建的发源地,深田社区充分发扬“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基因,把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创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融入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以近邻党建为引领,在实践中形成“千百万”群众工作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幸福家园。这也是厦门市以近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侧影。
现场,社区工作人员向总编辑和采编部门负责人分享他们在服务居民中的具体做法——通过打造“千户访”精准入户机制、“百事帮”邻里互助服务队、“万家和”纠纷调解平台,让社区服务更完善、群众生活更便利、基层治理更高效,实现了社区党委组织力和居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深田社区先后获“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民政部优秀社区工作法”等近百项荣誉。
“小区楼栋正在做屋顶防水,这是我们通过入户了解居民需求的及时回应。这个近邻广场会定期举办活动,邻里互助服务队成员积极服务居民,带来义剪、义诊等项目。”大家一路走一路看,社区工作人员也将小区的新变化娓娓道来。
在小区和社区的所见所感,让沈阳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杨建学感到很亲切,“这次活动组织得非常好,还特别来到深田社区,了解‘远亲不如近邻’理念的传承和实践。这和沈阳市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他说,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沈阳多福社区考察时,提出“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2022年到沈阳牡丹社区考察时,对做好“一老一幼”服务提出要求;今年到沈阳考察长安小区时提出“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
在杨建学看来,“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更深层次体现了社区共建、共商、共治的基层治理理念。“我们也想把厦门好经验带回去,继续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好。”他说。
漫步“城市会客厅”
看特区生态治理久久为功
地点:筼筜湖片区
昨日下午,“总编辑看厦门”关注筼筜湖。漫步在厦门的“城市会客厅”,海风轻柔拂面,湖面波光潋滟。视线所及,鱼群悠然划过水面,白鹭低空翱翔继而轻盈点水,这里“水天一色”,风景独好。
这幅高颜值的生态画卷,并非大自然的独作,而是厦门数十年来在筼筜湖生态保护修复路上久久为功的耕耘成果。
筼筜湖旧称筼筜港,原本与海相通。20世纪70年代,因围海造田,筑起堤坝,筼筜港变成了筼筜湖。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湖区周边人口激增、建设密集,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科学治理成为市民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由此打响了这场治理攻坚战的发令枪。
号准了脉,便开对了方。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厦门逐步走出一条契合特区发展的筼筜湖生态治理之路。投入不减力、治污不松劲、清淤不断档、美化不停步……三十余年来,筼筜湖先后展开六期综合整治与正本清源工程,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的深刻转变。
缓步来到湖区观景平台远眺,湖心岛上那片苍翠欲滴的绿意吸引着众人眼球。岛上乔木挺拔,灌木丛生,层层植被如波浪般向外蔓延;白鹭时而在林梢小憩,时而在湖面翩跹起舞。很难想象,这座生机盎然的绿洲,其前身正是来自第一次大规模清淤时从湖底挖出的污染物和淤泥。建设者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智慧,将淤泥堆筑成岛,并科学种植了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红树林。这些根系发达的植被,不仅构筑起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更实现了湖区生态景观与防汛固堤的有机统一。
“两年前我们做‘高地行思录’栏目时,就把厦门及其筼筜湖综合治理作为重点,特地前来取经、推广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经验。当时起的文章标题叫‘把城市最美的风景留给市民’。”亲临湖区,广州日报社报纸编辑部副主任石善伟感慨万千,“今天看到湖边散步的市民、飞翔的白鹭,感觉这个标题名副其实。通过这座‘城市会客厅’,我看到的是厦门几十年久久为功创造的生态奇迹。”
如今,曾经的“臭水湖”已变为碧波荡漾的“城市绿肺”;昔日“筼筜渔火”,也幻化成今日的“筼筜夜色”。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年来,厦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厦门实践”,从筼筜湖由点及面,一个个生态治理成效的先后涌现,见证着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从探索到示范的坚实步伐。
文/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菁 沈彦彦 吴燕如 谢嘉迪
图/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慧泉 陈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