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报告,我正驾驶新能源高压清洗车,清洗华侨路非机动车道路面。”“‘蜗小白’,请开始清扫七里河风光带沿线主次干道。”“指令:数据线公园无人巡查机起飞、地面无人清扫机启动作业、穿戴智能电子工卡的环卫工人配合作业!”
今天是环卫工人节。如今南京环卫工人早已摆脱靠人力、靠“人海战术”维护城市形象的劳作方式,开始大量采用“机器换人、人机协同、人机合一”新方式,让环卫工人们在新技术、新装备中提升职业获得感和尊严感。
开机扫车上路,环卫不再只是“拿扫帚扫街”
10月24日22时,在华侨路和上海路交叉路口,鼓楼管养集团环卫工人朱新奔正驾驶一辆一人高的新能源高压清洗车,清洗非机动车道路面积灰。随着水枪的喷射,原本还灰蒙蒙的路面,立即露出青绿的本色。
“这辆清洗车底部和侧边均配有高压清洗水枪,还设有雾型喷头、直线喷头等4种喷头,此外还有高压、低压两种清洗模式,能适应各种清洗场景,特别好用!”朱新奔说。
今年23岁的朱新奔是该集团最年轻的环卫工人之一。今年5月,他刚入职的时候,家里人都不理解他的职业选择。但朱新奔告诉父母,环卫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依靠人力的行业,他学了3年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环卫设备“遍地走”的今天肯定有用武之地。
入职以来,朱新奔马不停蹄学习集团各类环卫器械的使用方法,如机扫车、清洗车、垃圾转运车等。两个月前,该集团一次性购入2吨小型机扫车7辆、小型水洗水扫车26辆、4吨垃圾收运车15台以及皮卡捡拾车10台等一批新能源设备,向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脑筋活、上手快的“00后”,朱新奔立即被分派任务——学习驾驶这辆新能源高压清洗车,同时作为单位新成立的夜间清洗部的一员,负责辖区非机动车道的夜间清洗。
钻研仅三四个小时后,朱新奔已将设备各项功能摸得“七七八八”,成为最早上路的一批员工。“如今,爸爸妈妈都认可我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活’!”朱新奔笑着说。
指挥机器人,“蜗小白”清扫吸尘全能干
10月25日8时,在火药洲路附近的七里河风光带,南京全新城市管理维护中心工人李玮皓和往常一样,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向静置在七里河公园一处机房的无人驾驶清扫车“蜗小白”发出指令:“‘蜗小白’,请开始今天的5公里环卫作业。”
“收到。”原本还在休眠的“蜗小白”立即响应,从机房缓缓驶出,进入事先设定好的七里河风光带路面,然后打开清扫机底下两个“大刷子”,“呼呼呼”地开始清扫起地面来。其间,遇到枯枝落叶等杂物,“蜗小白”还会启动车身底部“大吸管”,把杂物吸进它的“大肚子”里。
“‘蜗小白’是中心今年8月刚引进的无人驾驶清扫车,它不仅能清扫地面,还能吸附地面杂物,并能通过车身搭载的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对作业区域进行全方位扫描,快速构建高精度地图,为后续清扫路径规划提供依据。”李玮皓说。为了能更好地指挥机器人干活,李玮皓认真学习了“蜗小白”各项功能使用技能,也掌握了突发状况处理技巧。
能熟练驾驭“蜗小白”,让七里河风光带环卫工友们对李玮皓佩服不已。“你指挥的这个铁家伙,一个能顶我们5个人干活,厉害!”工友孟凡功笑着说。
无人机天上巡、机器人地面扫,人坐“中军帐”
一个人开着机扫车清扫或指挥机器人干活,在雨花润雨公司环卫工人刘义凤看来都还不够“酷”。每天,天上飞的无人巡查机和地面清扫作业的无人驾驶扫地机可是会像“左右护法”一样,陪伴她作业。
今年54岁的刘义凤,自2016年入职以来一直负责西善桥路等片区的环卫工作。今年5月,公司在西善桥路附近的数据线公园试点“天空地一体无人环卫新场景”,将全长约8公里的数据线公园道路清扫工作,交由两辆无人驾驶清扫车负责,每天9时、16时两次开展作业;同时,公园内一架固定基座的无人机,每天早、中、晚3次围绕公园及区域上空进行巡查分析;而与公司大数据平台保持联系的刘义凤等两人则作为机动人员,配合机器人、无人机进行作业。“试点展开后,我工作起来更轻松了。路面有机器人清扫,我只需要将机器人扫不到的边边角角拾掇一下就行;空中还有无人机帮忙照看,哪里有临时增加的垃圾杂物等,我随时能赶过去进行清理,省心又省力!”刘义凤笑着说。
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京环卫约九成工作量已实现“机器换人”,特别是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已实现100%机械化。同时,环卫工人和其他技术工人一样,也能申报技能等级,成为“高级工”“技师”了。“以往,一说起环卫行业,就是环卫工拿着扫帚扫马路,实际上早已不是这么回事,环卫行业也是技术行业!”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