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修篱种菊
——读邹世奇散文集《只向花低头》
□ 卢勇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邹世奇的散文集《只向花低头》“文化散文”的特质分外彰显,深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书卷气息氤氲其中。
以温婉细腻的书写表达悲悯
此生只向花低头——只为美低头,向一切美好的生命低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也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经典诗句。中西经典告诉我们,人的内心再强大,也要有温情时刻,被温柔美丽的细节触动,感受到细小的美好。
邹世奇在《葬花与扑蝶》中写道,黛玉是个会等燕子回家才放下帘子的人,“她尊重一切生命、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于黛玉葬花,邹世奇赞叹“是对热烈、芳香、短暂的生命的爱敬和悲悯”。
共情与理解是一种天赋。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构中,邹世奇以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的书写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关爱世间万物,关注贫贱弱小,拥有一颗怜惜草木的柔软之心,保持一种悲悯仁爱、温和慈悲的情怀,焕发人性善良美好的光辉。
以字里行间的清雅表白生活
此生只向花低头——这是对生活的深情表白,要活出人生旅途的通透与坚强。
邹世奇在评析《包法利夫人》时写道:“一个在书里见识过美好和浪漫的人,你让她接受现实的贫瘠和无趣,分外艰难。”而于邹世奇本人而言,她也坦陈,出门参加觥筹交错的应酬饭局和某些“无效社交”,远不如“在家里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头发蓬乱地读半本书、码两千字”来得美妙。懂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便能活得通透许多。
保持独立自我与自矜风骨,不取悦、不媚俗、不迎合、不讨好,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这是邹世奇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纯粹与清雅,一种超脱淡定的风度。她赞同老同学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可以不委屈自己同时生活得很好”;她点赞老同学“不喜欢的事不做,不喜欢的人不敷衍。专注发展好自己的天赋,只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她喜欢“除了自己,对谁都不取悦;除了自然和艺术,对什么都不低头”。这又何尝不是邹世奇内心的真实写照?
邹世奇的文字,读来还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沉静。这种沉静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比如,谈到林黛玉与薛宝钗,称宝钗过于关注自己的“人设”和社交名声,黛玉关注的“始终是内心世界的丰盈,关注的是诗、是爱、是美”。再比如,谈到诗词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邹世奇说“当人生中有了诗词,失意时,想想陶潜、杜甫、苏轼、刘禹锡,境界可以阔大,精神可以高昂;得意时,也知道天高地厚,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样一来便能淡定从容许多”。
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思考
作家残雪说,“写作能给你的个人生活增添勇气,因为写下的文字赋予你的日常生活以意义。”无疑,邹世奇踏上创作与研究双栖的文学之路,让她找到了“成为理想中的人”的实践路径,亦觅得了施展才华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
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主题,是邹世奇文字书写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所在。邹世奇的小说散文创作,都聚焦女性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社会角色以及她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往往能揭示出男性视角难以捕捉的生命真实。
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加持,让邹世奇的文字蕴含人文气息。她对苏轼、李清照、李贺等人的品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肆意挥洒,历史考据、诗词歌赋、典籍辞章、野史趣闻无不信手拈来,显得自如惬意。令人深感其人其文的“书卷气”是学识涵养、精神境界与气质风度的自然流露,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也非一朝一夕能至。
散文是一种古老的体裁,要想在洋洋大观的散文海洋中独出机杼是很难的。邹世奇的散文,无论是对《红楼梦》《包法利夫人》《白夜行》等文学经典的致敬,还是对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的品评,抑或是影视评论、游记见闻的抒写,都保持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思考,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睿智独到观点。
此外,在语言的锤炼上,邹世奇既注重朴实洗练、简洁明了,又讲究丰富优美、富有色彩魅力。她的文字绝无晦涩艰深之感,总是用晓畅通达、鞭辟入里、慧思灵性的文字,接地气、有趣味地阐述个人独到见解。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及众人游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妙玉为贾母殷勤敬茶——“可见妙玉并非傲岸孤绝,面对真正的大领导,她也是要逢迎的”,幽默诙谐、引人捧腹。
林徽因说:“真正的从容,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散文集《只向花低头》显然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