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夏维中做客“南图讲座”——
打开永乐时期的南京印记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元“永乐”,自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永乐时期。作为明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它也给当时的京城南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日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做客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细述明成祖朱棣留给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
回归北方
明朝定都问题反复70余年
明朝的定都问题前后经过70余年的反复,对明初乃至后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则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节点。
夏维中介绍,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基于对辽阔北方地区的控制需要,当时南京作为京师的局限性已越发明显。他一度考虑将开封作为北京,与南京形成南北两京制度。他还在自己的老家营造中都城,却因工程浩大、工匠不堪忍受而放弃。最后,他又重新将南京作为建设重点。尽管南京最后在他的建设中,成为一座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组成的伟大城市,但晚年的朱元璋,对南京作为京师并不满意,再加上太子朱标的早逝,其迁都计划被迫放弃。
此后,朱元璋着人编纂《洪武京城图志》,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迁都问题作最后交代。
在夏维中看来,永乐北迁的直接原因之一是靖难之役。引发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则是朱元璋的继任者建文帝朱允炆推行一系列新政,包括削减甚至解除朱元璋所封藩王的特权。
建文元年七月初,朱棣在经过一系列谋划后起兵。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不但使得朱棣率领的燕军顺利进入京师南京,“建文”年号被彻底革除,同时也奠定了朱棣对中央朝廷的绝对控制,“保证其统治意志和重大决策能获得不折不扣的施行。”在此背景之下,迁都北京开始提上日程。
“朱棣迁都北京,固然有其个人原因,但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如何有效地统治广大的北方地区、如何防范退入蒙古高原的北元势力,以及如何控制驻扎在北方地区的庞大军队等,都是永乐帝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夏维中认为,永乐帝同时还面临着如何将大明王朝从具有鲜明南方地域特色,改造成一个格局更大的真正的大统一政权模式,迁都北京,将政治、军事中心重新回归北方,是当时比较可行的应对之策。
精心谋划
铸就熠熠生辉的“两京”关系
尽管朱棣力主迁都北京,但其在位22年,其中仍有19年京城设于金陵。迁都过程也铸就了熠熠生辉的“两京”关系。
朱棣登基后,正式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设北京行部,设尚书、侍郎及礼、户、吏、兵、刑、工六曹郎中等职。随着免税、赈恤等一系列措施,北京迅速成为仅次于南京的重要城市。为了大规模改建北京城,被任命的相关负责官员,其品级之高,堪称空前。与此同时,朱棣还以天子巡狩名义进行北巡,其陪同阵容相当浩大,为了便于处理政务,他命礼部专门为这些部门铸造了加有“行在”二字的官印,并从南京抽调步军四万、马军一万。
在夏维中看来,为支撑北京城的大规模工程疏浚会通河、再次北巡时下令加铸中央各部门官印等,都表明了朝廷的权力中心已转移到了北京,显示了朱棣迁都的决心。
不久,朱棣再次发出迁都的强烈信号,永乐十三年,乙未科的会试和殿试被安排在北京举行。“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作为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会试和殿试,本应在京师南京举行。”永乐十八年,北京紫金城建设完毕,朱棣颁布迁都诏。次年元旦,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
永乐北迁,北京和南京成为受此影响最大的两个城市,但当时的南京仍保留着其陪都地位。这不但得益于朱元璋的祖训,也与其本身地位有关。“即使在政治功能下降之后,南京仍然是仅次于北京的城市。尤其是其位居江南的区位优势,更是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作为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京对当时朝廷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夏维中说。
创造奇迹
为南京留下无数历史佳话
迁都北京、疏通运河、威服蒙古、远航西洋……朱棣创造多项历史奇迹的同时,也为南京留下很多历史佳话。
据夏维中介绍,永乐迁都可谓困难重重。由于迁都后的北京,拥有巨大的官僚机构和众多的皇亲国戚,大量人口和军队需消耗很多粮食,而北京周边经济当时并不发达,大量供给仍然需要江南提供,而自江南往北京运粮,其成本往往是运往南京的数倍。很多官员由于家都安在南京,也不想离开南京。此外,当时北京的官员在领工资和俸粮时,还不能在北京领,要跑到南京去领,造成很大不便。
明成祖在位时,虽然朝廷和民间对迁都表示反对,但都被朱棣强行压制了下来。朱棣死后,朝廷中还都南京的声音又重新响了起来,其中包括不少大臣和功勋元老。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对回南京也是念念不忘。朱高炽曾在南京度过十几年的东宫生活,对南京有着非常炽热的感情,但还都南京却因其突然驾崩而中止。直到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朱祁镇确立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陪都的两京制度,明朝的定都问题才尘埃落定。
郑和自南京龙江关起航下西洋,也与朱棣密切相关。
位于鼓楼区漓江路57号的龙江船厂遗址,当年是专为郑和下西洋所兴建的大型官办造船基地,现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朱棣于郑和出海处赐建“天妃宫”,还亲自撰写碑文。明永乐九年,朱棣为表彰郑和出使西洋平安往返,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一些物品而在下关江边敕建“静海寺”,寓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位于江宁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墓前台阶有4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正是在南京编纂而成。全书辑录各类图书8000余种,总计11095册、22877卷,约3.7亿字,由朱棣亲自作序并以年号赐名。这一皇皇巨著如今仅存明嘉靖年间抄本400余册,整个南京仅有一残页,现藏于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