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泰春
“老门西”先贤无数,或过客,或驻留,或长住。先贤留下身影、留下足迹、留下诗文、留下情感。他们是文化门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想聊聊其中一位特别的文化人。此公不仅文采过人、勤奋过人、成就过人,而且人格也过人,用“文人中的文人、精英中的精英、俊杰中的俊杰”形容也不为过。他是门西文人的标杆,是门西精神的代表,也是门西文化灵魂式人物。这位晚明的大先生,毕其一生,以其人格,用其文字,更以其行为,完成了自己独特而辉煌的人生。
他,就是明末著名学者顾起元。
“老门西”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顾起元(1565—1628),应天府江宁(今南京)人。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顾起元中举人;次年,全国会试第一,在殿试中取中一甲第三名,时年34岁。顾起元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这位晚明著名文化学者,“生于金陵、仕于金陵、卒于金陵”,一生以学术为业,用丰厚著作、深厚情感表达他对故乡、对时代的炽烈情感与人文关怀。
清末民初学者陈作霖在《凤麓小志》称:“顾起元生于南京金吾卫。”所谓“金吾卫”,即守卫皇城的军事单位。因其父顾国辅服务于此,顾出生即军属,但家在何处,不清楚。有人推测,顾起元自小生活在南京城南,或许就在城南门西。
顾起元13岁之前一直在家接受教育;14岁后交友出游,踏入社会;27岁时与何栋如、俞彦等人在乡里共结文社,进入文坛。
顾起元34岁时“先中会元,又中探花”,可谓意气风发,令他斗志昂扬。这年他第一次向朝廷进言,上《祈天永命》疏,“针砭时弊,竭诚备述”,直指当朝问题要害,但未受重视,令他十分沮丧。35岁,父去世;42岁,母过世;一个月后,长子也离开人世。明代做官,父母离世,有“丁忧”(休官三年)规定,所以,顾起元即使做了官,也是做做歇歇。一连串的家庭不幸与官场无情,顾起元已无心履职。
据学者王颖考证,顾起元官任前后达十九年,真正工作只有几年时间。万历四十年,遁园开建,12年后建成,成为他人生的最终归宿;他的大量著作在这里完成。
他在“老门西”完成里程碑式“百科全书”
《客座赘语》是顾起元文化成就中最重要、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客座赘语》是一部全方位、全景式、全色彩地再现晚明留都南京风情的画卷,是文学版的《南都繁会图》,但丰富性远超后者,更深更细更全,为后人研究晚明南京提供了极其丰厚且重要的文献。
《客座赘语》,“客座”就是访客,“赘语”就是“多余”的话。顾起元以真切的访客实录,留住了晚明南京的记忆。
《客座赘语》全书十卷,为笔记体文集,文章四百六十七篇,十五万余字。其内容包含南都金陵(今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水运交通、户籍赋役、街道坊巷、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方言俗语、名物称谓、天文历法、科举制度、风土人情、习俗变化、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文学美术、论著方志、书画金石、历代碑刻、经传注疏、传说故事、酒茶果品、花鸟虫鱼、衣冠服饰等,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有。这是一部堪称明代南京的文化百科全书的著作。
《客座赘语》尽管在学界评价颇高,但多数学者仅停留在“文献价值”的层面,显然是低估了它。个人认为,除“文献价值”外,它至少还有历史、文化、情绪三大价值。
顾起元一生倾尽才华,奋力写作,以文为业,著作惊人。翻开他的著作清单,令人惊叹。据不完全统计,其著作有数十种之多。
除《客座赘语》外,他还著有《懒真堂文集》30卷、《诗集》20卷、《顾太史编年集》15 卷、《归鸿馆杂著八种》25卷,内含《中庸外传》《顾氏小史》《金陵古金石考》《壶天吷语》《遁居士批庄子内篇》《遁园漫稿》《蛰庵日录》《遁居士戏墨》,《名公像记》1卷、《伤逝记》1卷、《诸寺奇物记》1卷、《商子释》2卷、《鱼品》1卷、《潘方凯墨序》1卷、《说略》60卷(另有30卷本)、《金陵卧游六十咏》1卷、《客座曲语》1卷、《尔雅堂家藏诗说》4 卷、《后汉书批评》100卷。
顾起元是诗人、学人、哲人,是书法家、金石家、鉴赏家。诗作惊人。从他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
顾起元的才情是晚明文化界的一道光彩,一直受当时学人的追捧。学者滕新才称:“顾起元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在他的晚年,气血衰迈,身患足疡,至冬辄发,每寒月即自茧一室,塞向墐户,尝自笑以为似昆虫之入蛰,因命其书斋曰‘蛰庵’。”他以惊人毅力,坚持写作,为后人留下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对学业如此执着、如此刚毅、如此坚韧,同时代文人中绝无仅有。
他是“老门西”最具风骨的文化人
除了著作,顾起元留下的另一大遗产就是遁园。
金戈先生在《金陵世家》一书中有专门描写顾起元及其后代的章节,称这座明代的建筑和园林,“位于花露岗39号” “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四院,是南京地区典型的穿堂式院落”。
顾起元为何要建遁园?“园何以名遁,志遁也,遁矣园之云乎哉?遁于志惟园寄之,故曰遁。非待园而遁也,遁之为言也。”显然,远离世俗的喧嚣与纷扰,追求超凡脱俗,寄情山水是他真正的用心。
顾起元一生为人通达,从不贪恋官场的虚华。有一首《无题》的诗或许可以一窥他的人生态度:“相逢狭路宜回身,野渡宽平好问津。底事排挤同踬扑,往来俱是暂时人。”避开无谓争执,不纠结于困境,不为一时恩怨耗费心力,看淡得失、珍惜当下,才是人生之道。
顾起元在南京国子监任职时,曾多次拒绝地方官员或权贵的“馈赠” 与“请托”。有商人想通过他疏通漕运部门,以重金相赠,被他直接推却;有地方藩王为拉拢士绅,提议为其家族修祠,也被他以 “不敢僭越”严辞。他在《顾太史文集》中写道:“官无大小,唯守其廉;位无高低,唯安其分”——正是他守正清高的写照。
离开官场后的顾起元并非远离政治、逃避世事,相反,他依然关心政局,关心百姓疾苦。从他和叶向高的书信交流,从《客座赘语》的《浙兵》《勾军可罢》《快船》《荒白》《三宜恤》等章节中,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疾苦是何等关切,对国家的前景是何等担忧。
顾起元以其独特的人生方式、以巨量的文学作品、以坚定的人生立场、鲜明的入世态度,表现出高尚的文人气质和文人风骨,在门西文化中难能可贵,极为罕见。
晚明江南士绅崇尚奢华,顾起元虽家境富裕,却始终保持节俭。其弟子回忆,他归乡后 “衣不过布素,食不过蔬肉”;甚至亲友宴请,他也常以“老病”推辞,避免参与铺张的社交活动。他曾说“奢靡者,败德之始;俭素者,守志之基”,将“节俭”与“守志”直接关联,私德与品格完全一致。
与晚明东林党人“以抗争显风骨”不同,顾起元更偏向“以退守保清高”。他不主动挑战强权,但绝不妥协;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名节”,却在日常选择中坚守底线。这种“温和而坚定”的风骨,既是江南士大夫“内敛务实”性格体现,也反映了晚明部分士人在“乱世”中对“士大夫精神”的守护,成为晚明士林中难得的“清流”。
顾起元是门西文化中的至宝,是门西文化中的遗珍,也是门西文化力量的体现,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