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家邹雷推出儿童文学新作《金色阳光》
童真映大爱 苏韵润非洲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在现实世界里,从南京到遥远的坦桑尼亚,要跨越很多障碍;但在南京作家邹雷创建的纸上世界,这些隔阂却被一抹金色的阳光所消弭。其儿童文学新作《金色阳光》以江苏医疗队援非60余年为背景,通过儿童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书写中非友谊的动人篇章。日前,《金色阳光》新书发布会举行,活动由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江北新区文联联合主办,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协办,南京创意中心、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南京江北新区作家协会共同承办。
主题书写
聚焦中国医疗队援非60余年
邹雷在小说、纪实文学与儿童文学等领域深耕多年,在此之前已创作《行走的学校》《燃烧的生命》等多部作品。其中,长篇儿童文学《行走的学校》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此次的新作《金色阳光》备受期待,并入选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小说描述了一位叫袁非的女孩暑假和弟弟远赴非洲桑给巴尔,探望参加中国援非医疗队的爸爸的故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袁非不但追寻着照片里灿烂的金色阳光,更在见证医疗队员们救死扶伤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金色阳光”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那是中国医生用仁心仁术播撒的生命之光,是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
“袁非是个漂亮的女孩,上六年级以前,她也没有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不好……”《金色阳光》开头就从一个名字着手,一段关于“援非”的情缘由此打开——袁非的妈妈参加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回来后生的她,为了纪念那段光荣而艰辛的时光,她给孩子取名“袁非”。
跟着邹雷的笔触,我们的目光开始投向位于印度洋西岸的桑给巴尔。
作为坦桑尼亚的重要组成部分,桑给巴尔以其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闻名于世。但这里也是世界上医疗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中国向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南京医疗队员也由此走向非洲。
60多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前赴后继,在非洲大地上书写救死扶伤的传奇,以医者仁心架起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邹雷深受感染:“‘大爱无疆’不仅是口号,更是刻在中国医生骨子里的信念。”
注重细节
一根擀面杖见证中非友谊
“我没有去过非洲,更不曾踏足桑给巴尔。”邹雷却用真实的细节在纸上构建出一个异域世界。
通过相关资料和想象,他可以描述“椰子树医院”长什么模样,驻地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开展的,等等。60余年的医疗援非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记录,他又通过采访收集诸多一手素材,将医疗队队员在诊疗日记中的惊险与感动转化为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诸如杀人蚁如何成群攻击、桑给巴尔的土著生活是怎样的等细节也逐渐清晰起来。
“现在飞到桑给巴尔,总共只要30个小时,但以前从海上走,需要30天时间。”邹雷介绍,1974年,援非医疗队去非洲坐不起飞机,只能走海路过去,医疗队队员先在北京集中接受培训,然后坐火车到广州,再登上远洋海轮。在大海航行,他们忍受着巨大的考验:不少人把胆汁都吐出来了;到了医疗队驻地后,睡在床上,仍感到床在摆动,洗漱时感到卫生间的物品全在晃动。
“旺鸡蛋”攒零花钱买理发器为医疗队员理发的情节,看似微不足道,却折射出医疗队在非洲的生活艰辛——理发这样的日常需求都难以满足,更凸显出他们坚守的不易。
一根巨型擀面杖也成为中非友谊的见证。这根擀面杖长1.6米、直径约6厘米,“当锹柄都有点长,当擀面杖就太长了。”原来,一位援非医生治愈了当地一名妇女的病,她听医生说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制作面食经常需要用擀面杖,尤其是包饺子,甚至会用啤酒瓶来代替。她就格外留了心,回家专门找木匠,用最好的木料制作了这根擀面杖。
“孩子的眼睛能发现最本真的感动。”在邹雷笔下,袁非、“旺鸡蛋”和李思尔三个中国孩子,以“探亲者”的身份走进桑给巴尔,在他们的视角中,大量真实的细节充满了新奇与成长性:普通苋菜竟然长成了枝叶繁茂的苋菜树,高度超过屋檐,人们每天摘它的叶子做苋菜汤喝;孩子们亲历手术停电时的紧张、目睹唇腭裂修复后的震撼、参与耳道捉蛆时的恐惧,都让他们对当地的贫穷与援非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贴近南京
桑给巴尔也有一座“石头城”
“旺鸡蛋”这个昵称,自带地域亲切感;中医解决了当地人的尿床难题;一道来自“世界美食之都”淮安的杠子面,抚慰了异国他乡的思乡情绪……在《金色阳光》中,江苏贡献与地域特色也被巧妙融入故事肌理之中,成为其鲜明底色,展现出邹雷以地方叙事承载宏大主题的创作智慧。
此外,作为“在南京写作”的重要一分子,金陵元素也在邹雷作品中自然流淌。
书中写道,在中国派出的首批7位援外医疗队员中,南京医生担任主力。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周志耀就是其中之一。在船上漂洋过海一个多月,周志耀和队员们才正式踏上小岛。与援外医生一起抵达的,还有从中国带去的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起死回生”的医疗技术。到期回国时,当地人送给他一对精巧的“桑给巴尔门”模型,还意味深长地说:“桑给巴尔的大门永远对中国医生敞开。”桑给巴尔门后来演变成送给重要客人的珍贵礼物。
南京清凉山被称为“石头城”,在桑给巴尔,也有一座“石头城”,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桑给巴尔的石头城,不但融合了非洲、亚洲和欧洲的多种文化,还是著名童话《一千零一夜》里“萨桑王国”的原型地。南京和桑给巴尔的“石头城”,一个在长江之畔,一个在印度洋海岸,都与贸易密切相关。大约南宋时期,中国商人就已经与桑给巴尔的居民有贸易往来。至今,当地博物馆中还陈列着来自中国古代的瓷器。
对话
记者:你是如何与江苏援非医疗队结缘的?
邹雷:2019年初,那时我刚完成长篇儿童文学《铜哨声声》的创作,一位朋友送给我几本关于江苏医疗队援非的画册和资料,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激起我的创作欲望。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计划一直没有实施。2023年底,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邀我创作一部新作,我先后提出几个题材,他们都觉得不够新颖。最后,我提到了医疗队援非的故事,尤其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展现医疗队成人世界的这一想法,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记者:书中大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但你没有去过桑给巴尔,你是如何捕捉这些真实细节的?
邹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高校老师,他的亲戚在桑给巴尔领事馆工作。通过他的帮助,我加入了一个医疗队员的微信群。在这里,我遇到了曾在桑给巴尔主岛和奔巴岛上工作的很多热心人。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公众号报道、工作笔记和照片,耐心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让我这个从未踏上非洲土地的人,也能对桑给巴尔“了如指掌”。
记者:“金色阳光”这一意象有什么深刻内涵?
邹雷:非洲的金色阳光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赤道阳光,也是医疗队的人性光辉,更是孩子们眼中所见的希望之光。当中国孩子读完这个故事,他们记住的不是枯燥的数字和政策,而是能听懂人话的猴子、没有门牙的笑容、海上钓起的剑鱼,以及中国医生们那些看似平常却惊天动地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