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志兵
在江宁泉水社区,一间名叫“善邻”的共益空间,正用香气与善意“圈粉”邻里。
推开门,面包香与咖啡香扑面而来,一侧是能静读的书架区,另一侧的慈善杂货铺里,残障人士手工艺品、居民闲置物品整齐陈列——杂货铺的收入,全部汇入社区慈善基金。
而打造这个“既是面包房、咖啡店,也是书吧、爱心吧”的,是一对带着“头铁”韧劲的90后双胞胎姐妹胡晶晶和胡鑫鑫。
她们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力量让她们继续前行?南京日报“听语+”记者近日采访了这对双胞胎,听她们的创业故事。
懵懂岁月:留守儿童的书桌,埋下志愿的种子
1994年,胡晶晶和胡鑫鑫出生在扬州宝应。3岁那年,父母为了生计远赴外地做工程,姐妹俩成了外公外婆身边的“留守儿童”。
外公是个读书人,把“多读书”当成对姐妹俩最重要的叮嘱。家里的旧书桌是外公亲手打的,桌面被磨得发亮,抽屉里藏着外公从外面淘来的旧课本。
因为缺少父母陪伴,姐妹俩从小就“内秀”,课间总躲在教室角落看书,不敢主动和同学说话。
直到2008年,两件事彻底改变了她们。那年5月,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学校,全校组织捐款。姐妹俩翻遍了存钱罐,把攒了半年的300多元零花钱全捐了出去,“当时班主任问我们要不要留一点,我们说‘灾区的小朋友更需要’。”胡鑫鑫说,“第一次觉得,自己能帮到别人。”
同年夏天,北京奥运会开幕,电视里志愿者穿着蓝色服装服务的身影,让姐妹俩眼前一亮。“他们戴着微笑徽章,帮外国人指路,太酷了!”胡晶晶说,那天晚上,姐妹俩对着镜子模仿志愿者的手势,约定“等我们上大学了,也要当志愿者”。
2013年,姐妹俩同时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姐妹俩成了志愿服务的“常客”:周末去陪老人聊天,节日去儿童福利院组织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闲着,去社区帮孩子们补习功课。2016年暑假,胡晶晶还组织了甘肃支教活动,地点在庆阳市的华池县悦乐镇。
“我们的课程很有吸引力,很多孩子来上课,要走上1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在那里的40多天,她们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支教结束时,带队老师拍着她们的肩膀说:“你们眼里有光,做公益就是要这份热忱。”
创业起步:从公益机构到工作室,在跌撞中坚定方向
2017年夏天,姐妹俩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们没有像同学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商量着“把公益当成事业来做”。
“在甘肃支教时,我们看到很多困境孩子需要帮助,但单靠志愿者的力量不够,我们想做更长久的事。”胡晶晶说,为了积累经验,她们一起应聘到南京一家公益机构,负责困境儿童评估工作。
那段时间,姐妹俩跑了好多地方。“我们要走访每个困境儿童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他们申请救助政策。”胡鑫鑫记得,2018年冬天,她们去走访一个叫小宇(化名)的男孩。小宇患有脑瘫,无法正常走路,父母离异,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我们去走访的时候,孩子眼神里全是胆怯。” 胡晶晶说,她们蹲下来和小宇说话,从书包里拿出童话书,一页页读给他听。
为了帮小宇,姐妹俩连续跑了好多地方:残联、民政部门、学校等。“很多孩子因为我们的帮助改变了人生,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胡鑫鑫说,也是从那时起,她们坚定了“创业做公益”的想法——“我们想建立一个平台,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帮到更多像小宇这样的孩子。”
2019年,姐妹俩凑了5万元积蓄,在南京江宁区租了一间办公室,成立了南京乐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善至乐,宁静致远。”胡晶晶说。
可创业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一个项目面临“流产”。“那时候我们急得睡不着觉,每天抱着电脑改计划书。”
更难的是人员流失。工作室成立初期,有3位同学加入,但因为没有固定工资,只能靠项目补贴,不到半年就陆续有人离开。“最后只剩下我们姐妹俩,每天要写策划、跑对接、做活动,忙到凌晨是常事。”
妹妹胡鑫鑫也记得,那段时间姐姐总说“我们再‘头铁’一点,再坚持一下”,“‘头铁’不是蛮干,是知道难,还愿意往下走。”
转型突破:“商业+公益”,让共益空间“活”起来
随着工作室的发展,姐妹俩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单纯靠捐款和补贴的公益模式难以持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项目就像无源之水,走不远。”
在工作之中,她们得知,泉水社区推行共益空间“主理人”制度,计划打造一个既能服务居民,又能实现“自我造血” 的社区空间,姐妹俩看到消息后,立刻报了名。
“我们想尝试‘商业+公益’的模式,用卖面包咖啡的收益支撑公益项目,让空间能自己‘造血’。”胡鑫鑫说,为了应聘成功,她们专门去学了烘焙,每天在家练习做面包,手指被烫出了好几个水泡。最终,她们凭借扎实的计划和多年的公益经验,成功当选“善邻”共益空间的主理人。
2025年6月,“善邻”共益空间正式开业。走进空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侧的“善意窗口”—— 货架上摆着残障人士手工制作的串珠挂件、编织篮,还有居民捐赠的闲置书籍、玩具,每个物件旁都贴着一张小卡片,写着物件的来源和故事。“这些残障手艺人很多作品卖不出去,我们帮他们设计包装、拓宽销路。”胡晶晶说,她们和社区里的残障人士建立了长期合作,定期上门收作品,还会根据市场需求提建议。
除了慈善杂货铺,姐妹俩还把面包咖啡的收益与公益挂钩:每卖出一份面包,就捐1元;咖啡收益的5%汇入社区慈善基金,用于帮扶社区里的困境家庭。“我们的面包不追求花哨,就是家常的味道,价格也亲民,居民愿意买,公益也能持续。” 胡鑫鑫说,为了保证品质,她们自己去采购新鲜的面粉和牛奶,面包当天卖不完就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
工作中,姐妹俩发现社区里的外卖员、快递员冬天经常吃不上热饭,便推出了“幸福早餐计划”:每天早上7点到9点,以一折的价格向他们销售面包和咖啡。“原价8元的全麦面包,他们只要0.8元就能买到。”胡晶晶说,计划推出的第一天就有外卖员来排队。现在,每天都有固定的“老顾客”来买早餐,有的外卖员还会主动帮她们搬东西、整理货架。
如今的“善邻”共益空间,早已成了社区居民的“第二个家”:早上,劳动者来买早餐;白天,老人来读书、聊天;周末,孩子们来参加 “爱心课堂”,大学生志愿者来整理书架。姐妹俩还定期组织活动,比如“闲置物品交换会”“残障手工艺品体验课”,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中来。“现在每个月,我们能通过空间的收益去帮到社区里几户困境家庭,也能让残障手艺人有收入。”胡鑫鑫说。
傍晚时分,“善邻”空间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胡晶晶说,创业5年,跌跌撞撞,但从未后悔,“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我们的‘头铁’,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