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吴云青
@工人日报:#图书馆治“占座”# 发放30分钟沙漏计时,离座超60分钟视为自动弃座,智能红外感应设备监测座位使用状态……由于部分公共图书馆因“占座”出现“一座难求”现象,多地图书馆正在探索可行路径,尝试借助精细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座席利用效率,优化公共资源供给。
微评:图书馆内因“占座”导致“一座难求”现象,本质上是因为图书馆正从传统的“藏书中心”和“借阅场所”演变为“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资源共享,面对不同群体对座席的需求,图书馆理应加快从管理思维转向主动服务思维,通过建立明确、合理的使用规范,提高座席流转效率,确保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让公共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光明网:#潮汐厕所# 多位河南省人大代表今年联合提出建议,呼吁在人流密集区域推广“潮汐公厕”,缓解女性如厕难问题。对此,河南省住建厅明确表示,将加强重点区域“潮汐公厕”建设,并引入智能监测系统,推动公厕服务向“便民、智能、人性化”升级。
微评:此前,青海黑独山景区实行“潮汐厕所”的新闻,曾在网络平台引起一波热议。据景区监测,“潮汐厕所”投入使用后,高峰时段女性如厕等待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以上缩短至10分钟以内。办法很简单,投入也不大,但效果很明显。这样的好办法值得推广。群众身边的诸多难题,只要主动贴近群众需求,总能找出像“潮汐厕所”一样的创新举措。
@网信中国:#未成年人上网# 近期,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和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认定办法》的制定,从制度层面破解了监管对象模糊、责任划分不清等难题,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划定了清晰的责任边界。
微评:保护“小网民”,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如何界定“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平台,一直是监管落地的难点。此次《认定办法》给出了可操作的量化标准,让平台保护义务从泛泛而谈转向精准落地,避免了保护责任“大水漫灌”式的空转,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筑牢了制度防线。
@新华网:#中小学春秋假# 近日,浙江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即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对此,有人期待带娃错峰出游,也有人发愁如何解决“娃放假、我上班”的看护难题。
微评:放春秋假,既可以给孩子“松口气”,也能分流寒暑假旅游压力,激发家庭错峰出游需求,给社会“添活力”。不过,孩子有假,家长没假,春秋假就容易“放不好”。实施好中小学春秋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校社的协同配合,以及多个部门、多项制度的贯通衔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携手,协同解决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学春秋假才能真正放得好、推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