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荒野之国”引争议,是大众审美不够包容?

2025-10-17 08:00:4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吴云青

最近,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部分艺术作品引发舆论热议。在网友发布的视频中,“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因造型诡异荒诞,给不少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不适。目前,景区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拆除,并发布致歉声明。这一事件背后,关于大众审美的包容边界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艺术创作与大众审美存在分歧,本是艺术领域的常态。在西方艺术史上,莫奈的《日出·印象》曾被讥讽为“未完成的草图”,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被视作对古典美学的亵渎,杜尚的《泉》更是以“非艺术”为由被拒绝展出。然而,并非所有标新立异的艺术创作都能经受时间考验,不少所谓的“行为艺术”最终沦为公众笑柄,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此次“荒野之国”雕塑作品引发的反感,真的是源于大众审美不够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近年来,从美术院校的毕业展到设计师品牌的秀场,都不乏“观众看不懂”的作品,但极少出现类似的舆论反对甚至抵制。正如有普通观众所说,“看不懂就对了,看懂是意外,看不懂才是常态。”这恰恰说明,当代大众审美其实具备相当的包容度,多数人认可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也认同不应以单一标准束缚创作者的自由。但大众的包容并非没有底线,关键在于艺术作品的展示场景,必须与大众审美的接受语境相适配。换言之,这些作品是否被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举例来说,当人们走进美术馆或专业艺术展,往往可以接受某些突破常规的作品。因为这类专业场所的受众大多具备一定的艺术认知基础,也做好了接受多元表达的心理准备。但如果将这些风格另类的艺术作品安置于城市街头或公共景区,就很可能引发公众的反感。尤其是城市雕塑、景区装置等公共艺术作品,它们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面向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群体,若作品与大众审美的主流认知偏差过大,不仅会造成视觉不适,甚至可能让人们产生被冒犯之感。这样的展示,显然违背了公共艺术的初衷。

有观点认为,艺术创作的自由应该得到尊重,但“艺术的阐释”也不能缺席。当艺术作品进入公共视野,以适当的“提示”“阐释”来减少误解,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尤为重要。艺术有其创作自由,也应兼顾公共空间的属性与大众审美的普遍认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作者:吴云青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