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沉默的荣耀》看历史剧的“真实与诗意”

2025-10-17 07:40:4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裴桐

近日,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正式开播。该剧播出后反响热烈,首日实时收视率突破3%,两集平均收视率超2%,峰值达3.07%,创下央视八套黄金档开局收视新高。

与传统谍战剧不同,《沉默的荣耀》从第一集起就通过吴石将军“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揭示了英雄终将牺牲的悲剧结局。这样一个结果早已注定的故事,为何仍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该剧以深沉的历史质感、精湛的艺术表达与广泛的观众认可,给出了有力的回答:真实,是历史剧最重要的品格;而真实之中自有诗意——那是一种蕴含美学意蕴的真实,是历史与时代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能够让英雄的精神走出尘封的档案,在当代观众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沉默的荣耀》的故事取材于真实历史。吴石与朱枫以身入局,毅然赴台,这是不可动摇的史实基础。全剧的叙事始终建立在严谨的史实考据之上,这份对历史的敬畏,构成了作品坚实的精神骨架。创作团队没有为追求戏剧性的“完美结局”而篡改英雄的命运,而是勇敢地直面那段悲壮历史。这不仅是对先烈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作品引发广泛共鸣的价值根基。

既然结局已经注定,那么过程的意义何在?该剧开篇即点明悲剧走向,这非但没有削弱故事的张力,反而深化了整体的感染力,让观众聚焦于角色的行为动机与选择过程。“在已知的危局下,他为何还能如此坚定?”“在下一个转角,他又将如何化险为夷?”观众跟随英雄的脚步,不断追问,从而与角色建立起更深层的情感联结。每一次成功的周旋,都像是从命运手中偷来的珍贵片刻;每一段平静的对白,都暗藏“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戏剧张力。这样的叙事,引导着观众进行“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去重新审视生命的深度与人生的价值。

历史中自有诗意。它不需要虚构与编造,更不允许曲解与戏说。相反,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抒写和表达,就能讲述出最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历史剧向来行走在“历史”与“戏剧”的双重价值之间,该剧导演杨亚洲也曾坦言,创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历史真实与戏剧表达的平衡”。应当看到,在历史剧中,“真实”这一品格,是一种艺术真实。它建立在对历史真实的敬畏之上。对史实的严谨尊重,构成了作品的坚实骨架,使其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教育意义超越一般虚构作品。而在史实基础上,诸如吴石酒后哼唱故乡歌谣、与家人“约法六章”等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则填充了艺术的血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些人性化的叙事,用平凡生活为英雄人物们赋予了更加闪耀的人性光辉,也让观众更切实、更深刻地理解到英雄抉择之艰难、信仰之伟大,在感动中触及真、善、美交融的“艺术真实”。

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回望历史,更指向当下。它让沉默的档案发声,让无名的英雄被看见,也促使屏幕前的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何为信仰?何为担当?《沉默的荣耀》播出后,不少观众特意前往北京西山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广场祭奠先烈。那里矗立着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英雄的雕像,两侧墙壁上镌刻着上千位英烈的姓名,这是剧集社会价值的生动证明,也是深沉持久的历史回响。

戏剧会落幕,但英雄的故事不会褪色。让我们带着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的信念,更坚定地走向未来,这便是对沉默者最好的告慰,是对荣耀最有力的传承。


作者:裴桐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