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给卫星“拴绳”,建智能集群

2025-10-16 07:22:0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青年教授研究在太空“放风筝”

给卫星“拴绳”,建智能集群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微重力试验启动!”一道坚定有力的指令,划破了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静谧。转瞬之间,一股强劲气流汹涌喷薄,平台上的模拟卫星装置,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轻柔托举,缓缓攀升几微米——地面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目标就此达成。 

过去七八年间,这样的试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提已重复了数千次。“还没达到100%的预期效果。”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却满是攻坚的决心,“试验论证后,卫星要上天做在轨验证,届时精度要求极高,地面模拟必须做到极致,可眼下的扰动因素还是太多了。” 

在航空航天领域,多卫星智能集群项目恰似一颗耀眼的星辰,吸引着全球科研工作者为之求索,其相比传统大卫星具备独特的性能优势,如相对轻量化、低成本和快速生产能力,还可执行编队飞行或立体成像等复杂空间任务。1989年出生的陈提深耕的,正是这一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前沿领域。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工程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在航天器自主组装、编队与绳系卫星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多卫星智能集群一般要构建独特的卫星编队架构:一颗核心的中心母卫星统领着多颗小巧灵活的子卫星,宛如一支协同作战的“太空舰队”。母卫星肩负关键使命——凭借特制的“绳索”,像放风筝般对子卫星的位置、姿态实现精准控制;这根“风筝线”还承载着连接功能,让整个卫星集群成为有机联动的智能整体。 

在浩瀚的太空实现卫星集群控制,难度远超想象。陈提团队积极在地面开展微重力模拟与真空试验,试图提前扫清障碍,仅是看似简单的“绳索”收放,就曾让团队陷入长久困境。 

“该水平收放,还是垂直、倾斜?倾斜角度多少时摩擦力能模拟微重力环境?”问题带来的是海量复杂的测算与分析。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日夜攻关,终于得出理论数据。可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开展试验验证时,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每次试验结果,都与理论测算大相径庭。 

面对困境,陈提并未气馁。他辗转各地,登门拜访行业专家,虚心请教探讨。终于,西安的一位专家点破了关键:“绳索”未做预处理。“就像同一根鱼线,即便以相同姿势抛出,轨迹也可能截然不同。”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藏着深刻的科学逻辑,也让团队更清醒地意识到:在工程实践中,任何细微环节都可能左右最终结果。 

找到问题根源后,陈提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对“绳索”展开精细预处理。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他们都严格把控,绝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历经反复试验与优化,那些曾与理论测算背道而驰的数据终于渐渐可控,一步步贴近预期。 

“这个项目或许一两年内就能有初步结果了。”陈提感慨,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自己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启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资源获取变得空前便捷,同行交流也更频繁深入。就在不久前,他还赶赴北京,参加了一场业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会。“思想的火花碰撞间,不仅能快速汲取知识与灵感,更让我明白:科研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跨学科、多人才共同参与的盛宴。”陈提说。 

在科研路上奋力奔跑的同时,陈提始终怀揣着对科普事业的热忱。他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将绳系卫星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PPT。正式走进课堂前,他的女儿成了第一位“小听众”。“只有让孩子听懂,才能证明科普内容真的浅显易懂。”经女儿“检验”合格后,陈提带着精心准备的PPT,走上秦淮区少年宫的讲台,为孩子们点燃了探索科研的火种。 

“我能走上科研路,就离不开小时候夜晚对星星的好奇。”正因如此,即便科研路上遭遇无数困难挫折,陈提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也从未消减,“人这一生,总要做些不一样的事。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想一直坚持做下去。”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