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君文
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正是秋粮收获之时。最新发布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榜单显示,南京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三,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从智慧温控的玻璃大棚到直播间里的各种“土特产”,再到市民餐桌上可追溯的“安心菜”……南京早已跳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朝着数字农业、高效农业方向跃迁。
南京有着“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地貌,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地理空间虽“小”,却激发出农业发展方式之“新”。事实证明,“小农业”也有“大机遇”,同样能够做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做好“小农业”里的“大文章”,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产业融合为路径,走出一条都市现代农业新路子。统计数据显示,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走进田间地头,先进气象监测设备、数值预报模式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物流冷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匹配,通过“农户点单、机手接单”,助力农民“与时间赛跑”,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商机。科技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重塑了农业的价值创造逻辑,为孕育“大机遇”提供了坚实支撑。
突破“量”的短板,关键在于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这是因为,单一的生产环节存在效益瓶颈,唯有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耦合,才能让土地的产出不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而是裂变出倍增的综合效益。去年,南京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农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总产值超470亿元,同比增长超17%。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不仅进一步释放了农业生产潜力,更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价值链的横向提升。
作为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南京的都市农业承载着城市后花园、“菜篮子”、产业基地等多重功能。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热门打卡地,踏青赏花、鲜果采摘、生态休闲、研学旅游等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体验,在带动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唤醒了很多人的“乡愁”。依托丰富的美丽乡村资源,南京以“都市农园”、品质民宿等建设为突破口,不仅拉近了城市与自然的距离,也为现代化都市生活注入充满诗意的农耕色彩。
机遇,往往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孕育,在创新发展中把握,在深化改革中拓展。如今,南京“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空间结构正加速成型。“小农业”里蕴含的发展密码,正让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迸发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