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青春华章丨江苏南京:不足2%,南京缘何“举轻若重”

2025-10-16 07:11:5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聚焦一座特大城市的“国之大者”

不足2%,南京缘何“举轻若重”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全民 通讯员 孙圆圆

在南京,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一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足2%。不过,就是这小小的2%,却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市持续多年聚焦“国之大者”,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个特殊节点,记者走进南京田间地头,寻找这座特大城市对2%“举轻若重”的答案。

头等大事,事关“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古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口口相传的俗语,传递了朴素的生存智慧,也映照着常新的时代命题。

10月14日上午,在高淳区陈福明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的一处稻田里,金灿灿的水稻如浪翻涌,两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灵活穿梭,不到10分钟,一亩多水稻便收割完毕,饱满的稻谷很快装满运输车,整个流程高效又顺畅。

放粮完毕,农场主人陈福明爬上运粮车,抓起一把稻谷细细端详。“今年宁香粳9号水稻饱满度不错,从收获情况来看,预计亩产750公斤,比正常年份增产10%左右。”陈福明开心地说。

记者眼前的这片稻田是当地打造的高标准农田,采用省农科院秸秆基质块育秧、秸秆纤维基降解地膜等新技术,插秧后不用缓苗,除草剂减量5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15%以上,有力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市不是粮食主产区,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南京持续压实粮食安全责任,颁布《南京市粮食安全保障办法》,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同时,积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两手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和耕地质量“双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域内1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40万亩,占比76%。

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收割工作。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收割工作。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南京将“优质高效”贯穿优质稻米产业链各环节全过程,以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引领,推进从种到收“四新”成果全覆盖,目前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此外,南京还加强哈茨木霉菌防治、生态型犁耕深翻、缓混一次性施肥等绿色技术普及,稻米品质逐年趋好。

比重虽小,关乎20余万人的“钱袋子”

“已经接到1000多盒的订单了,预计收割前就能全部预售完。”这几天,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格外忙碌,虽然自家水稻还有半个多月才能收割,但他的“开镰米”已经卖得如火如荼。

上个月23日,名文大米“开镰米”溯源保全证据公证项目启动。等到11月中旬,水稻收割时,南京公证处的公证人员将对大米收割、烘干、脱粒、封装等全流程进行监督与证据保全,给符合品质要求的每一盒“开镰米”贴上公证封条,消费者扫描封条上的二维码便可查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作业。据了解,此次“开镰米”限售6999盒,每盒168元。

作为种了30多年地的“老把式”,邵名文创立了“名文”大米品牌,带领32个种粮大户种植土地面积超万亩,合作社年产值7000多万元。“产值‘大头’仍然是粮食,除了直接销售稻谷、小麦等初级产品,合作社还开展大米加工等,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邵名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的南粳46水稻为例,直接销售稻谷,平均每公斤售价在3.2元左右,而加工成大米,平均每公斤售价达8—10元,目前合作社40%以上的稻谷都加工成大米销售。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京市面上,本地大米只占10%左右份额,尽管比重小,但仍关系到南京20余万名农业从业者的切身利益。从田间的万顷金黄稻浪,到大棚里的特色水果蔬菜,再到塘口里的鱼虾蟹满舱,南京农业生产多维而立体,不仅确保了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和安全,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贡献了“南京力量”,更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钱袋子’鼓起来”的多元途径。

此外,我市还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振行动,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目前已累计培育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家庭农场680家、超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7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立足市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南京地形“六山一水三分田”,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造成农业“先天优势”不足,一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足2%。同时,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人口集聚度高,城镇化率达87.3%,农业市场需求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等方向转变。从供给端看,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大力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从需求端看,迫切需要通过城市人口的消费,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为此,南京加快推动传统粮食观在大食物观中转型,立足“大城市小农村”、人多地少的市情特点,充分发挥市场空间广阔、科教资源富集、生态条件良好等城乡融合发展优势,高水平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金秋时节的江宁区龙尚村,群山环绕、山水秀美,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村内的丰硕欢乐农场更是众多亲子家庭必到的打卡点。“真的太好吃了,还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饭菜香。”10月12日,丰硕欢乐农场的餐厅内坐满就餐游客,大家品尝着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满屋欢声笑语。

农场负责人高凤元介绍,经过多年沉淀积累,农场现有百果园、种子博物馆、农耕馆、垂钓区、露营区等,丰富的业态让农场人气越来越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量1.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

从最初承包40亩地种植有机蔬菜,到如今集采摘体验、研学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农场,丰硕欢乐农场的蝶变成为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功能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南京在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上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三(省会城市第一),仅次于上海、北京。

对南京而言,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早已超越“种地打粮”的传统范畴,更是一场关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深刻革命。当每一寸耕地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芒,当每一片田园都承载着多元的价值,南京正以其特有的“绣花功夫”,在有限的土地上描绘出端牢“金饭碗”、迈向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