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跨省教国画、组乐队
南京都市圈双城生活藏着烟火气□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清晨的滁河上,横跨两岸的汊河大桥早已热闹起来,苏A车牌的车辆来来往往,桥的一头是南京江北新区,桥的另一头是滁州来安汊河镇。每周五上午,在汊河镇的临溪社区,77岁的南京退休教师裔建生都会在这里摆开笔墨,等候学员来上国画课;二楼的活动室里,还有素描区、书法区,时不时还会有十余位老人组成的乐队来这里排练。这些南京退休老人跨省授艺、学艺的故事,藏着老百姓日常生活里最鲜活的“跨省融合”。
墨香里的“跨省师徒”
10月10日周五上午9时,临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裔建生坐在桌前,手持毛笔,一边在宣纸上勾勒着牡丹,一边讲解着绘画技巧,六七位学员或坐或站地围在桌边。这是裔建生在这里上的第六节国画课。桌边,一部手机架在支架上,镜头正对准讲台,“怕回家忘了笔法,拍下来慢慢看。”现场的一位学员说。
“你这花瓣的颜色调得正好,就是枝干得再补两笔。”裔建生指点着马秀梅的画纸,笔尖蘸了点浓墨,轻轻添了几笔斜斜的枝干,“这样一高一低,画面就‘立’起来了。”
65岁的马秀梅赶紧凑过去看,手里还攥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紫色牡丹配色:曙红+花青=紫色;绿色牡丹花头画法……”她是南京人,退休后在南京和来安两地住。“我们都是零基础,才上了5节课,就能画出一整幅牡丹了!”马秀梅指着黑板上贴着的作品说。
“退休后不想在家‘消磨时光’,知道社区有老年课堂,就主动来了。”裔建生告诉记者,退休前他是老师,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了国画,画了有十多年,现在又当起了国画老师,“现在一半时间在南京,一半时间在来安。这里治安好、服务好,住得安心。”
当天下午,在这里免费上课的裔建生还要赶回南京,因为每个双休日他还要在江宁给另一群人上课。“只要还拿得动笔,就想多教几个人。”裔建生收拾笔墨时,眼里带着笑,“不管是南京还是来安,能让大家退休后有事做、心情好,就值了。”
乐声中的“跨省伙伴”
临溪社区还有个“开心小乐队”,11个成员里大部分是南京的退休老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乐队里配有小提琴、电子钢琴、二胡等乐器,还会排很多歌。张梧桐是乐队牵头人,说话带着南京人特有的爽朗。
“当初还担心,来这边没朋友会孤单,结果发现,社区里南京人多着呢。社区还牵线搭桥,让有音乐爱好或特长的人聚在了一起。”张梧桐表示,现在乐队成员时不时会到这边排练,他们还经常出去表演节目,行程可满了。
“乐队成员是跨省的,乐队的演出足迹也早就跨了省。”临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贇告诉记者,乐队里还有老家在山东、哈尔滨的成员,他们的孩子在南京上班,选择在这里养老。这支乐队不仅常常参加来安本地的社区演出、“村晚”活动,还经常到南京去表演。
70岁的张乐青是社区老居民了,每天早上去菜场买个菜,下午去社区旁的公园遛个弯,走在汊河镇的街上,听着耳边的南京话,看着路边停的苏A车牌车辆,“真分不清自己是在南京还是来安。”
烟火里的“跨省日常”
“距南京北站约6公里,距南京长江大桥约18公里,距南京新生圩港约28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约58公里。”在临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墙上,贴着这么一组数字。
朱贇又报出了另一组数字:临溪社区户籍人口仅157人,外来常住人口1.6万人。而在这1.6万常住人口中,一半是从南京过来买房的,另一半是在南京上班的外地人。走在社区里,听到最多的是南京话,看到最多的是苏A车牌,就连菜场附近的卤菜店,也主打南京人爱吃的盐水鸭与烤鸭。
对于来安的老人来说,“南京味”是生活里的便利。72岁的陈大爷在临溪社区养老,每月要去南京的医院复查。“开车或者坐公交车转地铁,都很方便。”陈大爷说,有时候复查完,还能在南京买些老字号的点心,带回来给社区的老伙计们分一分,大家都爱吃。
朱贇说,社区一开始只是想给老人们找些事做,没想到国画课、乐队成了“融合纽带”。南京的退休老人来免费授艺,社区居民跟着学,一来二去,原本陌生的“跨省邻居”成了朋友。“现在国画课不用社区催,大家会按时来上课;乐队排练也不用社区安排,他们自己约好了就过来。”朱贇笑着说,未来社区还想组织更多的活动,开设更丰富的社区课堂,让这种融合变成更自然的日常。
傍晚的汊河大桥上,车流渐渐多了起来。有人从南京赶回来安的家,有人从来安去南京赴约,车灯连成一条光带,映在滁河的水面上。这份跨越省界的温暖,藏在国画课上的一笔一画、乐队里的一曲一调、菜场里的一句南京话里,也藏在裔老师那句“能给大家做点事,心里踏实”的话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