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金秋蟹满舱!生态、科技、深加工点亮“舌尖经济”

2025-10-16 07:10:5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金秋时节,桂香沁人心脾,南京都市圈的蟹塘里正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从常州金坛长荡湖的大闸蟹跃出水面,到马鞍山当涂的“蟹工厂”飘出全年鲜香,再到宣城的科技蟹塘迎来丰产,都市圈各地蟹农忙着捕捞、加工、销售,一只只膏满黄肥的螃蟹,不仅撑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串联起一条从塘口到餐桌的高质量产业链。

在长荡湖大闸蟹核心产区金坛区指前镇,清晨的蟹塘早已热闹起来。养殖户们踩着晨露拉起蟹笼,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长荡湖大闸蟹应声跃出水面,蟹钳挥舞间尽显鲜活。今年闰六月的特殊气候,为螃蟹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不仅个头比去年更大,蟹黄、蟹膏的饱满度也再上一层。“2.5—3.5两的中小型母蟹国庆节前就上市了,公蟹和较大母蟹在10月中旬后陆续推出。”金坛区长荡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秦亮介绍,今年蟹市行情呈现“高开稳走”态势,精品蟹出塘价较去年每斤上涨5—10元,节后价格正在逐步回落。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荡湖大闸蟹的“底气”不仅来自生态,更源于自主品种的突破。当地自主选育的“长荡湖1号”河蟹新品系,已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示范推广面积超4000亩,还被浙江长兴、山东东营等主产区引进。目前,金坛长荡湖大闸蟹养殖面积达13.5万亩,年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约20亿元。

马鞍山当涂县的“蟹工厂”里同样忙碌。作为“中华三只蟹”之一花津蟹的产地,当涂正用深加工破解河蟹“上市挤、淡季缺”的难题,让“一季鲜”变成“全年鲜”。在塘南镇一家食品公司的无菌车间,蒸煮后的花津蟹褪去“红马甲”,工人熟练地将蟹黄、蟹膏、蟹肉分类剔出,再分类包装冷藏。这里每天加工河蟹3000公斤,可产蟹制品500公斤。在现代化的液氮速冻线上,温度低至零下196℃,收购来的鲜蟹将被冷冻储藏起来。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春节前冷藏了50多万公斤鲜蟹,供应了7个多月的淡季加工,直到今年鲜蟹上市。如今,季节性加工已经变成了全年性生产。

换个“马甲”闯市场的蟹产品,以“新特产”的角色拉动起了“新消费”。深加工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更改变了蟹农的养殖逻辑。以往蟹农扎堆“养大蟹”,如今不少人转向“养小蟹”,专供加工市场,综合效益反而更高。目前,当涂县河蟹养殖面积超20万亩,约2万农户从事水产养殖。当地规模蟹制品加工企业达7家,年可消化鲜蟹3000吨。

“中国幼蟹第一镇”宣城宣州区水阳镇的丰收故事里,有来自河蟹科技小院的“护航”。作为国家级科技小院,这里集结了高校的6名指导教师和常驻研究生,每年在塘口实践近200天,从水质监测到蟹苗选育,全程为蟹农提供技术支持。高温季,蟹农葛兆沛的蟹塘因水质恶化面临损失,小院的专家团队迅速给出科学方案,很快稳住了蟹塘生态。如今,小院研发的“稻蟹共作”“无环沟种养”模式已推广至周边3万亩稻渔产业,蟹苗成活率提升6%,效益增长10%,实验室里的数据变成了蟹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这个金秋,南京都市圈的螃蟹不仅装满了蟹笼,更撑起了一条融合生态、科技与消费的富民产业链。这份“舌尖上的丰收”,正带动着乡村振兴,点亮了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