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一分钟写作业和一分钟刷视频 感觉有何不同?

2025-10-16 07:07:0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大学生携手中学生共筑数字公民成长之路

一分钟写作业和一分钟刷视频 感觉有何不同?

南报网讯(记者 姜静)10月14日下午,一场以“辨识·思辨·责任:做新时代理性数字公民”为主题的媒介素养提升活动,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溧水学校七(5)班举行。来自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大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工作室的师生团队通过趣味教学与实践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媒介素养知识,这也是南城院“大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计划”的又一重要实践,以“校校联动”模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一分钟写作业和一分钟刷视频,大家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活动伊始,主讲人、团队成员范昆钰以贴近学生日常的提问,瞬间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大家踊跃发言,在交流中真切认识到缺乏媒介素养可能面临的信息误导、手机依赖等风险,也明确了本次活动要“点亮辨识、思辨、责任技能树”的学习目标。

在“媒介认知”这个内容板块,范昆钰以“媒介是信息桥梁”为核心,结合电视、朋友圈等熟悉场景,讲解媒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点明网络信息“更新快、数量多、真假混杂”的特征,让学生理解“认识媒介才能用好媒介”;“谣言粉碎机”板块,通过拆解谣言传播的方式等,让学生体会甄别谣言的重要性。法律与伦理教育是活动重要一环。团队以“数字脚印不可逆”为核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知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发言、转发都会留下痕迹;情景互动中,团队成员们以“同学发他人隐私怎么办”“不确定信息是否转发”等问题,引导学生明晰网络法律边界与道德准则,强化数字公民的责任担当。

“思政课不是高校的‘独角戏’,而是要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南城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欢欢说,此次在南外仙林分校溧水学校上的这堂课,是学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高校师资优势与中小学教学场景,为不同学段学生设计适配的媒介素养课程,既能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数字困惑,也为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据介绍,自2024年5月南城院正式启动“大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计划”以来,团队已先后走进多所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学与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