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沃野流金,秋收水稻丰收,亩产约七百公斤
水稻高产擂台赛,“粮状元”赶考有信心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
“突突突……”四台收割机匀速前行,锋利的刀片迅速切入稻秆;“哒哒哒……”两辆运输车全力奔跑,把金黄的稻谷运往堆场;“隆隆隆……”五台烘干机引擎轰鸣,抽出稻谷“身上”多余的水分。连日来,听着各式农机作业时交织成的“丰收序曲”,张立友乐得合不拢嘴。
张立友是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0年前在竹镇镇流转土地开展农业生产,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到2600亩,并成为六合有名的种植能手。在2024年全省“联合杯”优质水稻高产竞赛活动中,他种出的“吨两优818”水稻,以亩产906.6公斤的高产量位居苏南片榜首。今年7月份,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了2024年—2025年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支撑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典型案例,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这个种植基地推广应用的“油菜密植丰产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成为全国67个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典型案例之一,经部级专家组实收测产,亩产达243.65公斤,为2025年江苏丘陵地区油菜单产最高产量。
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张立友心里仍憋着一股劲,力争今年水稻产量再创新高,不让“粮状元”这个名号旁落。
今年“三夏”大忙,从品种选定、耕整地、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他处处用心,种植更精细。加之六合启动整建制开展稻麦(油)轮作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张立友的种植基地就在片区范围内,江苏开放大学专家技术团队和六合农技推广人员每周都会前往进行技术指导,种植更科学,这2600亩水稻长势喜人。
10月11日,记者走进基地看到,水稻一株挨着一株,密密匝匝,黄澄澄的稻穗低下了头,风吹稻浪,沃野流金。张立友告诉记者,从整体长势上来看,今年水稻优于往年,“合作社从10月6日起开镰,目前已陆续完成1000多亩收割作业,亩均产量在700公斤左右,丰产已成定局。”他说,这个秋收时节,合作社种植基地依然被选中参加全省水稻高产“擂台赛”,成为全市仅有的两个种植基地之一,“专家团队已完成实收测产,结果保密,但我对再夺‘状元’有信心。”
高产量如何转化为高收益?张立友心里有本“明白账”。眼下,合作社五台烘干机24小时不停作业,收上来的稻谷经烘干后“乘坐”传送带“入住”粮仓。仓内,稻谷已堆积成一座座小山。“一部分将待价而沽,另一部分将加工成大米销售,提升附加值。”他介绍,除了埋首种好粮,还要昂首闯市场,合作社创新打造的“六竹”这一大米品牌,屡获“南京好大米”称号,成为部分机关单位以及中小学食堂的供应商,今年合作社还将持续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好米好价。
站在基地,望着无限“丰”景,张立友又在思考如何引领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明年我们将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力度,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让‘丰’景这边独好变为‘丰’光一片大好,让好‘丰’景照进更多农民生活。”他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