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让外地人向往、本地人惊艳

2025-10-15 07:30: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李毅恒镜头下的南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李毅恒镜头下的南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哇噻!这是什么神仙城市?我一定要去南京!”

“天啊!这是我每天生活的地方吗?原来南京这么美!”

博主“你一横我一竖”——李毅恒,用一帧帧镜头,让无数人迷上了金陵城。这位来自成都的工科男,偏偏醉心于“拍南京”:春樱缀满老巷、夏荷映着明城墙、秋叶铺满中山陵、冬雪落满秦淮河,四季更迭里,古今交融的南京在他的镜头下,化作一场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他为何独独偏爱南京,让这座城成为自己镜头里的“西施”?每一帧绝美大片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创作故事?近日,本报“听语+”记者专访了这位走红网络的博主,带你走近他与南京的“光影情缘”。

他的视频,似乎能“懂”每一个观众

“从秦淮河中走来,飞跃明城墙、立体高架,再到河西的高楼大厦”——李毅恒的视频里,古典宁静的金陵与活力四射的摩登南京总能无缝衔接。配上动感的音乐,精致的画面一帧帧撞入视线,让抖音、视频号上的网友直呼“好有感觉”“太懂我了”。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有网友这么评价“你一横我一竖”的视频。“慢镜头里,梅岗的雨滴滴答答落在青石板上,搭配着轻柔的背景音,水滴声真的滴到灵魂深处,不自觉就慢下了脚步。”一位网友表示。

网友“小火柴”则表示,“你一横我一竖”的视频确实很赞,看到“高楼林立夜色璀璨的新街口”,就不自觉地跟着视频摇摆起来。“快来看,咱南京也是如此动感的。”

这份“懂”,让他的视频成了“流量黑马”——在抖音平台上,过万点赞的作品比比皆是,每一条都藏着他对南京的细腻观察。

为了心中所爱,辞掉“铁饭碗”

博主“你一横我一竖”本名叫李毅恒,网名就是由自己的真实名字演变而来。这位1994年出生的小伙子来自四川成都。

“大学里学的是通信工程,活脱脱的一个工科男。”李毅恒告诉记者,与摄影的缘分早从高中就开始了。那时他拍的照片常被人夸赞“超赞”,这份认可悄悄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后来考上大学读通信工程,这个“纯工科男”没放下热爱:一边自学摄影技巧,一边加入校报编辑部,拍校园活动、拍四季风景,作品还多次登上高级别报刊。大学里,他就是摄影达人,很多摄影爱好者来向他请教,如何拍,什么时候拍?

“其实,在大学里,我就基本确定我这辈子喜欢的事情。”李毅恒告诉记者,2016年,自己到南京工作,也成为一位新南京人,稳定的“铁饭碗”没让他停下拍摄的脚步——在南京,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工作之余总约着一起拍遍城市角落,讨论构图、琢磨光影。“虽然工作之余都去拍摄,但老是觉得没那么‘全心全意’,我想有更广阔的天空。”2020年左右,他有了辞职的想法。

“父母才开始不太支持,但是我跟他们说,这是我热爱的事情,我想在有生之年,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服了父母后,他于2022年告别“铁饭碗”,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专门“搞拍摄”。

“拍南京”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他镜头下的南京,让外地人向往、本地人惊艳,是怎么做到的?面对记者的问题,李毅恒笑了,“从2019年开号到现在,我发了两三百个视频,10%是爆款,全和南京有关。”

说起自己的作品,李毅恒告诉记者,2016年来到南京后,他就彻底“沦陷”了—— 这座城的特别之处在于,“一半古色古香,一半摩登现代,还能完美同框”:鸡鸣寺与紫峰大厦隔街相望,明城墙下立着高楼,秦淮河畔掠过高架车流,“每一处都想记录下来”。

玄武湖是他最常去的“取景地”,“这个融入城市生活的公园,四季都有新模样,拍多久都不腻”。但这份“不腻”的背后,藏着外人看不见的执着:为了一个镜头,他能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蹲守;为了拍阅江楼边“月亮升起”的画面,他足足等了5年——“只有每年中秋前后,在特定的位置、特定的角度才能抓拍到,少一点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行。”

可每当抓拍到满意的镜头,所有辛苦都烟消云散。“你看这个月亮,完美吧?”说起得意之作,内向的他瞬间打开话匣子,嘴角藏不住笑意,“能拍摄的一天就是幸福的一天,拍南京对我来说,是最享受的事。”

“你看,短短几十秒,实际上需要的素材却很多。每一个视频,都是根据自己的心境剪辑。可能就是这种纯粹,会跟热爱南京的人产生共鸣吧。”李毅恒告诉记者,工作之外,他就会拿着相机到处“拍南京”。

如今,工作之余的李毅恒还在继续用镜头“读”南京——他想把这座城的美,藏进更多光影里,让更多人看见金陵的温柔与活力。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