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坑洼车位如何“变变变”?

2025-10-15 07:26:2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听语圆桌会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听语圆桌会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扫码登录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看视频扫码登录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看视频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于志兵

作为交付10余年的保障房小区,雨花台区齐修北苑承载着4600户家庭的日常起居。尽管社区一直用心维护,但部分临时停车位仍逐渐出现破损,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点“心头堵”。

近日,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联合主办的“听语圆桌会·社区行”走进齐修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齐聚一堂,围绕“齐修北苑临停车位破损修复”议题,从“居民关切”聊到“解决路径”,用面对面的沟通,共同推动“该不该修、如何修、钱谁出”的民生议题落地。

居民关切:停车位破损带来生活不便

齐修北苑的临时停车位沿小区主干道分布,总数超过200个,主要供外来访客和临时停车的居民使用。随着时间推移,部分车位出现方砖松动、碎石外露的情况,雨天时低洼处容易积水,边缘处也凹凸不平,给居民停车和出行带来不便。

天气干燥时,车辆驶过会带起一些尘土,影响低层住户开窗通风;下雨后,泥水漫到人行道上,不仅行人需多加留意,保洁人员的工作量也有所增加。一位住在单元门口的居民表示:“我们理解物业资金有限,但也希望问题能逐步改善,让出行更省心。”

现场探讨:多方合力寻对策,从“及时修”到“长久用”

“今天大家坐下来,就是要把车位修复的事聊开、聊透,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考虑长远使用。”齐修社区居委会原副主任梅建荣的开场白,为这场听语圆桌会奠定了务实温暖的基调。围绕“修不修”“怎么修”“钱谁出”这几个关键问题,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纷纷建言,共同推动“烦心事”变成“放心事”。

居民代表张建冬首先发言:“我支持修。车位不平整,老人小孩走路不太安全,车辆也容易受损。我们小区居民大多是普通家庭,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是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一观点得到在场居民的普遍认同。

社会组织代表张女士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修补时要选耐用材料,比如水泥或改性沥青。同时可以在车位边缘划上警示线,低洼处预留排水孔,花小钱办大事,让修复效果更持久。”

资金是修复的关键。齐修社区党委书记张福兰带来好消息:“经过沟通,由相关单位出资三分之二的修复费用,其余由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支持。”这一方案获得居民一致认可。

“赛金宝帮帮团”志愿者、居民代表唐建华笑着补充:“修好之后,我们志愿者也会积极参与维护,平时多提醒、多关心,大家一起把车位管好、用好,让它真正成为大家的‘安心道’。”

记者手记

小切口里见温度,社区事中聚人心

一场圆桌会,不仅聊出了停车位修复的路径,也聊出了齐修社区共建共治的温度。从居民提出关切,到社区积极响应,再到多方合力推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基层治理中难能可贵的实践。

“接下来,我们会定期向大家通报修复进展,让居民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社区党委书记张福兰说。未来,齐修社区还将继续借助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的“听语圆桌会”平台,关注居民生活中的点滴需求,从修车位、装梯控,到美化楼道、丰富活动,一步步提升社区的宜居指数。

而对居民来说,坑洼车位的修复,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一份“被听见”的踏实。雨天少一点泥泞,晴天少一些扬尘,老人散步更安心,车主停车更顺心——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正在齐修社区一点一滴的努力中,逐渐成为生活中温暖的日常。

社区书记说

以“三应”工作法织密幸福网

□ 张福兰(齐修社区党委书记)

我们把“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用脚步叩开民心门,以真诚配齐打开百姓心门的“钥匙”。

推行“未呼先应”,让党员干部主动扑下身子。践行“有呼必应”,把群众事当自家事。把“做群众工作”升级为“群众参与治理”,通过“一呼百应”传递“钥匙”,让更多人成为社区的“主人”与“守护者”。

如今,“三应”工作法让问题清单变成幸福传单,居民从“忧居”迈向“优居”。党员与群众因这一把把钥匙紧紧相连,我们不仅手握打开房门的工具,更掌握了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