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薇 吴秋怡 白云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关乎学生文化辨识力、文化风险抵御力以及文化安全防护力,关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亦是高校国家文化安全课程教学的强大思想指引与行动纲领。为此,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国家文化安全学课程,深度探析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规律,使学生在理论认知中明晰“为何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价值认同中强化“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行动自觉,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的深入理解与自觉践行为目标,“构思”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在知识目标构建上,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将其转化为系统性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创新逻辑,既要揭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有机融合机理,又要整合政治文化安全、经济文化安全等多维领域,形成理论基础、风险类型与治理策略相互支撑的知识链条,帮助学生建立起“国家文化安全既是防御体系更是文明传承”的立体化认知框架。在能力培育方面,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指导,着重培育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比如运用“文化领导权”理论分析网络文化渗透风险,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则应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解读“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层认同,结合“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的重要论述厚植家国情怀。最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培育学生作为“国家文化安全守护者”的使命担当,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战略的有机统一。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化与价值体悟为导向,“设计”理论认知到实践探索的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文化思想精髓、锤炼文化实践能力、培育文化自信素养的系统性教学活动,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在知识内化环节,引导学生依托线上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预习。重点围绕“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九个坚持”的实践要求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文化安全的战略定位进行学习,同时通过知识测试检验对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为后续问题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在能力培养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指导学生分组聚焦国家文化安全现实议题,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等搜集多元案例素材,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展开深度研讨。在素质培育环节,应通过案例展示与价值辨析,深化学生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论述,将案例分析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相联系,使学生在探讨“如何抵御文化风险”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度诠释与创造运用为驱动,推动案例展示与互动互评、交流研讨与知识迁移三阶段教学实施。在案例展示与互动互评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设计阶段成果阐释理论应用逻辑,分组围绕国家文化安全风险知识点、课程思政主题展开阐述,并就理论适配性、风险研判深度等提问,在观点碰撞中强化理论内核把握。交流研讨环节,立足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现实矛盾设计思辨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与观点进行思辨。教师则通过问题捕捉、理论溯源与方法推演的递进式引导,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误区,使研讨过程成为理论深化与思维锤炼的有机载体。知识迁移环节,依托情景模拟与实践体验强化理论转化能力,通过课堂角色扮演、校外实践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国家文化安全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认知”的闭环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刻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深刻认知自身的责任担当。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长效引领与精准赋能为指向,构建动态资源与反馈闭环的协同机制,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持续走深走实。资源库建设方面,系统整合主题文献及政策文件,确保教学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同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及时吸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论述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前沿成果,为课程教学提供鲜活的理论素材。评价反馈机制方面,对标课程目标构建三维评估体系,超越传统知识考核模式。通过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理论内核的理解深度,依托案例分析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报告研判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内化程度。这种多元评价体系需注重过程性反馈,将评估结果用于优化教学策略,形成教学资源动态优化与教学效果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既保障理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又推动学生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转化。
[作者孟薇为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讲师、管理学博士,吴秋怡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白云腾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KT24_C050)、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5JGYB3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