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静
一出戏中戏,一场生死局,一个经历战火淬炼的剧团,一段唱到世界之巅的旋律民歌《茉莉花》背后暗藏怎样的故事?10月13日晚,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的南京原创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在紫麓雨花梦想剧场首演。该作品已入选中国文联2025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
茉莉初绽烽火岁月的暗香与锋芒
原创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以经典民歌《茉莉花》的创作溯源为核心线索,回顾新四军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扎根群众、服务时代的经历,深入挖掘了一段鲜为人知却意义深远的艺术创作历程。
时间回到1959年,著名作曲家何仿作为指挥,随队远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茉莉花》也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优美的音符随着何仿的回忆慢慢流淌……
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刘团长和赵政委为筹集排练费而经营的豆腐摊生意奇好,引起了邻居徐杆子的不满,双方结下梁子。
此时,组织下达命令,要求剧团“以人民为中心”改戏,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成果。另一边,鬼子翻译官兼治安队长宋大牙又逼着剧团给伪镇长唱戏庆生,时限也是一个月。机缘巧合下,徐杆子亮明了自己戏班“台柱子”的身份,并以一出暗藏玄机的传统戏曲应对危机。全团上下积极排练,何仿也从徐杆子那学到了一曲民间小调“鲜花调”,后经何仿整理改编为歌曲《茉莉花》。一个月转瞬即逝,庆生宴按时举办,众人欲于席上刺杀伪镇长,不想却遇到了更大危机,而危机背后深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匠心锻造多维时空下的艺术回响
该话剧以大众剧团真实历史为蓝本,故事主题紧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展现了艺术与人民、时代的关系,呼应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教育意义。
记者在现场看到,创新的动态舞台打破了时空壁垒,从战时市井街巷流转到国际艺术殿堂,这不仅让80余年的岁月变迁浓缩于方寸之间,更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写意的多维舞台,带领观众无缝穿梭于两个时代。演出过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从文艺战士的坚定信仰到大众剧团的全员抗战,从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到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牢牢牵动着观众的心。
而剧目的音乐创作巧妙地将原生态的“鲜花调”与改编后的《茉莉花》融为一体,在保留民间韵味的基础上,赋予了作品磅礴的时代气息。作为贯穿全剧的情感纽带,这段旋律的每一次变奏重现,或轻柔如耳语,或激昂如宣言,均呼应着角色的情感转折与命运走向,既推动了叙事发展,更在观众心中激荡起无限的共鸣。
舞美设计则从剧本的双线叙事出发解构时空,通过框架式结构与流动的光影语汇,将1959年的维也纳与1942年的六合街市有机融于同一舞台。灯光勾勒时代轮廓,投影叠加历史记忆,二者与简练的舞台装置共同打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不仅实现了双时空的自然流转,更让观众沉浸于《茉莉花》从民间采风到世界舞台的完整历程。
穿透岁月的理想之光照耀后人前行道路
舞台上,何仿与战友们从六合民间采撷的“鲜花调”,历经战火的洗礼与淬炼,最终化作响彻维也纳的动人乐章。帷幕虽落,余韵悠长,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以艺术回望历史,成功完成了一次跨越八十余载的对话。
“该剧深刻地揭示出《茉莉花》早已超越其歌曲本体,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它脱胎于人民对和平与美好的永恒追求,植根于那份朴素但坚定的集体奋斗。正因如此,这朵‘茉莉花’才能跨越山海,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绽放出历久弥新的芬芳。”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编剧冯勉表示。
“这部剧非常有感染力,既是一场鲜活的艺术体验,同时也是一场有温度可触摸的党课。”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专家表示。
“演员们真挚投入、张弛有度的表演,精准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将80余年前文艺战士的信仰、抉择与情感生动地立于舞台之上,从而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纵使战火纷飞,理想的薪火也始终闪耀’。今天我是和同学一起来看这部话剧的,我们特别受感动,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共同铸就的,作为年轻人,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建设好国家,不负先辈的期望。”大三王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