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虎彪
课程思政是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举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更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性,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为教育现代化赋予了新动能和新优势。
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需立足学科优势与行业需求,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评价维度,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具体而言,通过背景评价分析育人环境、明确教育需求;通过输入评价,对达到目标所需的资源、条件等进行评价;通过过程评价,主要考查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进行了连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通过结果评价,对方案实施结果、成效及影响进行评价。这一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既凸显行业特色,又契合研究生培养规律。
背景评价:锚定行业与学科的价值交汇点,筑牢思政根基
背景评价的核心是明确教育需求与育人环境,行业特色型高校需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行业精神提炼三方面锚定价值坐标。学科建设层面,应依托学校行业优势开拓特色分支学科。例如,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聚焦移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等方向,将行业问题转化为学科研究对象,为课程思政奠定学术基础。专业课程需融入行业特色内容,开设“水与社会”“生态环境政策分析”等课程,把水利行业的“水权公平分配”、生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自然融入教学内容。行业精神提炼方面,系统梳理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例如,针对水利工程领域的移民安置问题,提炼“民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围绕生态保护议题,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使思政目标与行业需求精准匹配,为后续建设明确方向。
输入评价:构建“三位一体”资源体系,强化支撑保障
输入评价聚焦资源供给与条件保障,需建立“师资+资源+经费”协同机制,凸显行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师资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强化思政意识,将专业知识点与价值引领点有机融合;行业导师如移民安置官员、生态项目负责人参与课程设计,分享一线实践中的思政案例,让研究生感受行业实践中的责任担当。同时通过思政教师专项培训,提升专业教师挖掘行业案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形成育人合力。资源整合需突出实践导向,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优势,为研究生提供鲜活的思政资源。在经费保障上,通过设立“课程思政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研究生开展“田野调查+思政反思”类项目,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又深化对“社会公平”价值的理解,符合研究生“做中学”的培养特点。
过程评价:创新“闭环管理”模式,深化育人实效
过程评价强调动态监督与反馈调整,需构建“理论教学—行业实践—论文写作”的闭环体系,契合研究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培养逻辑。理论教学环节要优化课程体系,在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时融入行业前沿问题。以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为例,在“社会政策分析”课程中设置“水库移民政策伦理”研讨模块,引导研究生从专业视角分析价值冲突。行业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可以组织研究生深度参与行业项目,如水库移民评估、生态项目监测等,要求撰写“思政日志”记录价值认知变化。通过跟踪研究生在项目中的角色表现,如与移民沟通时的同理心、数据采集时的严谨性,实现过程性思政引导。论文写作环节需强化全流程思政要求,从开题选题的“问题价值”到中期检查的“伦理合规”,再到答辩环节的“社会贡献”,将学术规范与社会责任融入研究生科研训练全过程。
结果评价:完善多元反馈机制,实现持续优化
结果评价注重成效检验与长效改进,需建立兼顾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反馈机制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引入行业用人单位,如社工机构、环保部门等参与研究生思政表现评价,权重不低于30%,从实践层面检验课程思政成效,这对面向行业输送人才的高校尤为重要。评价内容需延伸至研究生核心素养,将“学术伦理遵守情况”“政策建议社会价值”等纳入考核,既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凸显行业对人才的道德期待。反馈机制要实现常态化,每年发布《课程思政质量报告》,针对“行业案例陈旧”“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持续适应行业发展与研究生培养需求。
[作者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4年江苏省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GKT24_C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