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班紧赶慢赶过来,社区还是下班了。现在中午1点多来也能办事,这才是真正贴近我们需求的服务呀。”近日,居民孙女士在六合区雄州街道方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父母办理尊老金业务后如是感慨道。这样暖心的场景,正随着错时服务制度的深入推进,在雄州街道各个社区时常可见。
为切实解决居民“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的现实难题,雄州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在14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试点推行错时服务制度,通过午间值班、周末轮岗等方式,将服务时间延伸至非工作时段,真正实现服务居民“不打烊”。
精准对接需求,服务更有温度
雄州街道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错时服务制度把“群众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工作日午间11:30至14:00定为“错时服务时段”,周末也安排工作人员值守。各社区结合实际,优化服务流程、强化服务实效,让“时间差”变成“服务差”,切实覆盖上班族、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
对上班族而言,错时服务让他们不再为“请假办事”发愁。居民王女士在中午休息时间顺利提交了“4050”灵活就业补贴申请,她高兴地说:“社区这个安排太人性化了!”
对老年人来说,中午不再是办事“空档期”。居民李大爷在上午送孙子上学、买菜、做家务之后,利用中午时间到社区预约体检,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对外出务工人员,周末开放的服务窗口成了办理证件、咨询政策的“暖心驿站”。平时在南京市区上班的张先生夫妇,在周六顺利办妥了生育证明,连连称赞社区服务“真正想到了我们心里”。
党员带头值守,制度落地有声
加强制度建设是治本,紧抓制度执行是关键。雄州街道各社区以“制度+党员”双轮驱动,确保错时服务“落地有声”,一方面明确值班安排与服务规范,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确保居民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另一方面在社区党委(党总支)的号召下,构建起了“‘两委’干部带头、党员骨干主动、网格员兜底”的三级错时服务体系,发动党员带头参与午间和周末错时服务。同时,综合考量职责互补、就近就便等因素,落实“备班人员”机制。
“我是党员,我先值!”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在错时服务岗位上,党员骨干不仅解答政策、办理业务,还主动收集民情民意,提供“手把手”教学服务,帮助老年人完成社保认证等线上操作,让服务窗口成为党群“连心桥”。
服务持续升级,幸福不断加码
在做好日常业务办理的同时,雄州街道各社区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将温暖关怀融入错时服务各环节。中秋佳节前夕,社区通过错时服务,主动联系计生特殊家庭,提醒他们在午间时段领取月饼、米油等节日慰问物资,让居民在非工作时间也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一位前来领取物品的阿姨感动地说:“社区想得太周到了,这份心意我们记在心里。”
线下服务提档升级,线上服务同步优化。居民通过电话、网格群等渠道即可提前咨询、预约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在不断夯实基础服务的同时,各社区还将错时服务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利用午间和周末开放活动室、图书室等空间,开展手工课堂、健康讲座、亲职教育等特色关爱活动,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自错时服务制度落实以来,各社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暖心活动20余场,参与群众超400人次。
下一步,雄州街道将持续深化错时服务机制,推动“窗口服务+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加强对“一老一小”等群体的关怀,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居民身边最可靠、最温暖的“便民港湾”。
通讯员 陆雄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